|
厦门和平码头换新颜 |
候船厅和码头前沿集散广场完成改造提升 |
|
2024年07月30日·海西晨报·
第A03版
·
城市读本
 |
和平码头候船厅完成改造提升。 记者 唐光峰 实习生 肖昊 游盈盈 摄 |
|
 |
和平码头打造集文化休闲、旅游观光、餐饮娱乐为一体的码头商圈。 厦门湾公司 供图 |
|
晨报讯(记者 王温萍)在鹭江道上,有一个厦门历史发展进程中具有纪念意义的地标性建筑,它便是和平码头。昨日,和平码头候船厅和码头前沿集散广场完成改造提升,这座拥有90多年历史的码头换新颜。
记者了解到,此次改造一方面是“颜值”提升。候船厅以“大航海时代的芳华”为主题,在复古顶灯照射下,闽南花砖、地标文化墙、彩绘玻璃花窗等勾勒出古早画卷;集散广场沿海侧护栏翻新,蚀刻历史老照片、延展原本铁路轨道,将百年历史娓娓道来。
另一方面则是功能上的提升。候船厅合二为一,更大更宽敞,面积由716平方米增加至1356平方米,游客承载量也从100万人次/年翻倍至200万人次/年;7块屏幕推送班次信息、播放厦门风光大片,增设人脸识别闸机、服务咨询点,更有专为轮椅使用者定制的咨询台和通道;功能全面升级,同时满足交通集散、公共休闲等多种需求。
记者了解到,未来和平码头将打造成为厦门“城市阳台”,引入和平音乐会、和平市集、特色文化墙等,打造互动性、观赏性兼具的滨海空间;推出包括“海上会客厅”在内的海上游产品,打造海上文旅新场景;联动“海上世界”以及建设中的“屿见时光”文旅城项目,凸显“海上花园”城市魅力,为加快建设世界一流旅游休闲城市、实现经济高质量发展添动能。
值得一提的是,升级后的和平码头仍然是厦门海上游的一个起点。市民游客可从此出发,开启“海上会客厅”航线体验。该航线依托“屿见 66”,这是福建省最大游轮之一,通过1小时的航程,带您看遍双子塔、鼓浪屿、厦门大学、“潮汐之眼”摩天轮等厦门标志性地标,白天观蓝海碧空、夜晚赏鹭江霓虹,还有30多道闽味美食等您品尝。
延伸阅读
从“太古码头”到“和平码头”
“和平码头以前我们都叫它‘太古码头’。”今年102岁的胡训能与厦门港口码头打交道近60载。这座码头有哪些鲜为人知的故事呢?身为原福建省厦门土产进出口公司副总经理的他,向记者娓娓道来。
胡老介绍道,和平码头原名“太古码头”,由英商太古洋行所建。鸦片战争以后,厦门成为五口通商口岸之一,英国人开始在这片土地上设立洋行、修建仓库。“太古码头的历史可以追溯到1867年,当时英商太古洋行在岛美路头(码头)附近修建了浮桥和趸船。”
“‘太古码头’还未建成时,从中山路去往海关得走海后路。”胡老回忆道,当时他还是一名小小的报关员,经常奔波在各个码头和海关之间。“路不好,泥泞不堪。”胡老介绍道,1932年,“太古码头”开始修建,配套设施提升,可以应对大量的货物和乘客运输。“当时‘太古码头’拥有两艘长64米、宽9米的钢质趸船和1座长21米、宽4.8米的引桥,可泊3000吨级货轮两艘。”胡训能表示。
“太古码头”成为当时厦门港最先进的综合性码头之一,来自菲律宾、印尼、新加坡、缅甸等地的客轮随处可见,万商云集于此,世界联通于兹。“但有一点特殊,当时只有英商太古洋行的船能够靠岸直接卸客、卸货。”胡老说道,其他外国轮船只能停泊在厦门海面锚地,一直到抗战胜利后,其他公司的船才得以直接停靠。
1955年,厦门接管了“太古码头”管理权;1957年,鹰厦铁路通车,“太古码头”与铁路网络连通。“这无疑增强了码头的重要性。”胡老说。
1958年,“太古码头”改名为和平码头。改革开放后,和平码头成为厦门首航香港、金门航线的历史见证。胡老说:“‘鼓浪屿号’当年就停靠在和平码头,还有‘集美号’‘鹭江号’……”
如今的和平码头不仅是厦门的历史地标,更是现代城市生活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期盼这座码头改造提升后能吸引越来越多的人来到厦门,感受这座海上花园城市的魅力。”胡老说。
(晨报记者 王温萍)
厦门和平码头换新颜
候船厅和码头前沿集散广场完成改造提升
 |
和平码头候船厅完成改造提升。 记者 唐光峰 实习生 肖昊 游盈盈 摄 |
|
 |
和平码头打造集文化休闲、旅游观光、餐饮娱乐为一体的码头商圈。 厦门湾公司 供图 |
|
晨报讯(记者 王温萍)在鹭江道上,有一个厦门历史发展进程中具有纪念意义的地标性建筑,它便是和平码头。昨日,和平码头候船厅和码头前沿集散广场完成改造提升,这座拥有90多年历史的码头换新颜。
记者了解到,此次改造一方面是“颜值”提升。候船厅以“大航海时代的芳华”为主题,在复古顶灯照射下,闽南花砖、地标文化墙、彩绘玻璃花窗等勾勒出古早画卷;集散广场沿海侧护栏翻新,蚀刻历史老照片、延展原本铁路轨道,将百年历史娓娓道来。
另一方面则是功能上的提升。候船厅合二为一,更大更宽敞,面积由716平方米增加至1356平方米,游客承载量也从100万人次/年翻倍至200万人次/年;7块屏幕推送班次信息、播放厦门风光大片,增设人脸识别闸机、服务咨询点,更有专为轮椅使用者定制的咨询台和通道;功能全面升级,同时满足交通集散、公共休闲等多种需求。
记者了解到,未来和平码头将打造成为厦门“城市阳台”,引入和平音乐会、和平市集、特色文化墙等,打造互动性、观赏性兼具的滨海空间;推出包括“海上会客厅”在内的海上游产品,打造海上文旅新场景;联动“海上世界”以及建设中的“屿见时光”文旅城项目,凸显“海上花园”城市魅力,为加快建设世界一流旅游休闲城市、实现经济高质量发展添动能。
值得一提的是,升级后的和平码头仍然是厦门海上游的一个起点。市民游客可从此出发,开启“海上会客厅”航线体验。该航线依托“屿见 66”,这是福建省最大游轮之一,通过1小时的航程,带您看遍双子塔、鼓浪屿、厦门大学、“潮汐之眼”摩天轮等厦门标志性地标,白天观蓝海碧空、夜晚赏鹭江霓虹,还有30多道闽味美食等您品尝。
延伸阅读
从“太古码头”到“和平码头”
“和平码头以前我们都叫它‘太古码头’。”今年102岁的胡训能与厦门港口码头打交道近60载。这座码头有哪些鲜为人知的故事呢?身为原福建省厦门土产进出口公司副总经理的他,向记者娓娓道来。
胡老介绍道,和平码头原名“太古码头”,由英商太古洋行所建。鸦片战争以后,厦门成为五口通商口岸之一,英国人开始在这片土地上设立洋行、修建仓库。“太古码头的历史可以追溯到1867年,当时英商太古洋行在岛美路头(码头)附近修建了浮桥和趸船。”
“‘太古码头’还未建成时,从中山路去往海关得走海后路。”胡老回忆道,当时他还是一名小小的报关员,经常奔波在各个码头和海关之间。“路不好,泥泞不堪。”胡老介绍道,1932年,“太古码头”开始修建,配套设施提升,可以应对大量的货物和乘客运输。“当时‘太古码头’拥有两艘长64米、宽9米的钢质趸船和1座长21米、宽4.8米的引桥,可泊3000吨级货轮两艘。”胡训能表示。
“太古码头”成为当时厦门港最先进的综合性码头之一,来自菲律宾、印尼、新加坡、缅甸等地的客轮随处可见,万商云集于此,世界联通于兹。“但有一点特殊,当时只有英商太古洋行的船能够靠岸直接卸客、卸货。”胡老说道,其他外国轮船只能停泊在厦门海面锚地,一直到抗战胜利后,其他公司的船才得以直接停靠。
1955年,厦门接管了“太古码头”管理权;1957年,鹰厦铁路通车,“太古码头”与铁路网络连通。“这无疑增强了码头的重要性。”胡老说。
1958年,“太古码头”改名为和平码头。改革开放后,和平码头成为厦门首航香港、金门航线的历史见证。胡老说:“‘鼓浪屿号’当年就停靠在和平码头,还有‘集美号’‘鹭江号’……”
如今的和平码头不仅是厦门的历史地标,更是现代城市生活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期盼这座码头改造提升后能吸引越来越多的人来到厦门,感受这座海上花园城市的魅力。”胡老说。
(晨报记者 王温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