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找到“心理密码” 克服“恐老”焦虑 |
晨报记者特邀心理专家吴痕老师解读老年人心理,提升晚年生活质量 |
|
2025年04月25日·海西晨报·
第A09版
·
夕阳红周刊
晨报记者 晋君
对于许多退休的老年朋友而言,告别职场不仅意味着身份的转变,更会面临一场心理“断舍离”。
据中国老龄科学研究中心《中国老龄发展报告2024——中国老年人心理健康状况》蓝皮书统计,我国23.76%的老年人有不同程度的孤独感受,26.4%的老年人存在不同程度的抑郁症状。可以说,老年人的心理健康正成为不容忽视的社会命题。
晨报记者特邀福建爱恩教育集团公司创始人、心理专家吴痕,通过三个案例来解锁老年人的“心理密码”,帮助老年人保持心理健康,提升晚年生活质量。
案例一
从办公室到灶台的失重感
“以前每天要审批十几份文件,退休后却连买青菜都要和摊主讨价还价。”62岁的退休干部林伯伯坐在空荡荡的书房里,手指无意识地敲击着桌面,仿佛还在点击鼠标处理公文。退休前,他是单位的处级干部,安排起工作来雷厉风行;退休后,老伴嫌他在家“瞎指挥”,女儿说他“跟不上潮流”,曾经被需要的存在感瞬间“清零”。
心理专家吴痕分析:老年人的心理发展特点包括“自我整合与生命回顾”“认知功能的变化”“情感需求与孤独感”“角色适应与价值感重建”“对死亡的接纳与恐惧”等方面。林先生的心理表现属于比较典型的“社会角色转变适应不良”。退休是社会角色的重大改变,角色弱化可能导致自我价值感降低,产生“无价值感”或“被边缘化”,“自我认同感”开始减弱。建议老年人培养自身的兴趣爱好,书法、音乐、摄影等,丰富退休生活。也可以“渐进式退休”,在可以发挥余热的岗位上做兼职、担任顾问等,减少心理落差。
案例二
空巢独居背后的关爱缺失
每周三下午三点,70岁的吴阿姨都会准时打开手机,盯着女儿的微信对话框出神。她的女儿常年定居国外,自从三年前老伴离世,空巢独居的她,生活就只剩下“吃饭、睡觉、等电话”三件事。曾经热闹的客厅如今只剩电视声回荡,冰箱里的剩菜热了又热,晚上经常失眠的她经常要靠药物才能睡着。
心理专家吴痕分析:吴女士的心理表现属于“情感需求与孤独感增强”。由于老年期是负性生活事件(比如丧偶、子女离家)的多发阶段,老年人经常会产生消极的情绪体验和反应。建议社区可建立 “时间银行” 互助机制,鼓励低龄老人陪伴高龄老人,用“情感储蓄”打破孤独循环;家人则应制定“亲情时刻表”,哪怕每天一通五分钟的视频电话,也能为老人的“心巢”注入温暖。
案例三
迷失在数字浪潮中
68岁的赵阿姨是一位曾在工厂管理数百名工人的老书记,如今却对电子产品一筹莫展,连用手机叫车都要反复请教读初中的孙女。“感觉自己像被时代快车抛下的乘客。”她把智能手机放进抽屉,却在深夜偷偷拿出来,对着那些形形色色的App叹息。
心理专家吴痕分析:赵阿姨的心理表现属于“认知功能的变化”,常见问题有短期记忆减退、注意力分散、学习新事物速度变慢等。建议老年人多参加兴趣班、团体活动等,或到老年大学进修,通过经常阅读、学习新技能等方式,不断挑战自己的大脑,促进大脑细胞的活跃度和连接性;同时,保持适度运动及良好的生活习惯,延缓认知功能的衰退进程。
找到“心理密码” 克服“恐老”焦虑
晨报记者特邀心理专家吴痕老师解读老年人心理,提升晚年生活质量
晨报记者 晋君
对于许多退休的老年朋友而言,告别职场不仅意味着身份的转变,更会面临一场心理“断舍离”。
据中国老龄科学研究中心《中国老龄发展报告2024——中国老年人心理健康状况》蓝皮书统计,我国23.76%的老年人有不同程度的孤独感受,26.4%的老年人存在不同程度的抑郁症状。可以说,老年人的心理健康正成为不容忽视的社会命题。
晨报记者特邀福建爱恩教育集团公司创始人、心理专家吴痕,通过三个案例来解锁老年人的“心理密码”,帮助老年人保持心理健康,提升晚年生活质量。
案例一
从办公室到灶台的失重感
“以前每天要审批十几份文件,退休后却连买青菜都要和摊主讨价还价。”62岁的退休干部林伯伯坐在空荡荡的书房里,手指无意识地敲击着桌面,仿佛还在点击鼠标处理公文。退休前,他是单位的处级干部,安排起工作来雷厉风行;退休后,老伴嫌他在家“瞎指挥”,女儿说他“跟不上潮流”,曾经被需要的存在感瞬间“清零”。
心理专家吴痕分析:老年人的心理发展特点包括“自我整合与生命回顾”“认知功能的变化”“情感需求与孤独感”“角色适应与价值感重建”“对死亡的接纳与恐惧”等方面。林先生的心理表现属于比较典型的“社会角色转变适应不良”。退休是社会角色的重大改变,角色弱化可能导致自我价值感降低,产生“无价值感”或“被边缘化”,“自我认同感”开始减弱。建议老年人培养自身的兴趣爱好,书法、音乐、摄影等,丰富退休生活。也可以“渐进式退休”,在可以发挥余热的岗位上做兼职、担任顾问等,减少心理落差。
案例二
空巢独居背后的关爱缺失
每周三下午三点,70岁的吴阿姨都会准时打开手机,盯着女儿的微信对话框出神。她的女儿常年定居国外,自从三年前老伴离世,空巢独居的她,生活就只剩下“吃饭、睡觉、等电话”三件事。曾经热闹的客厅如今只剩电视声回荡,冰箱里的剩菜热了又热,晚上经常失眠的她经常要靠药物才能睡着。
心理专家吴痕分析:吴女士的心理表现属于“情感需求与孤独感增强”。由于老年期是负性生活事件(比如丧偶、子女离家)的多发阶段,老年人经常会产生消极的情绪体验和反应。建议社区可建立 “时间银行” 互助机制,鼓励低龄老人陪伴高龄老人,用“情感储蓄”打破孤独循环;家人则应制定“亲情时刻表”,哪怕每天一通五分钟的视频电话,也能为老人的“心巢”注入温暖。
案例三
迷失在数字浪潮中
68岁的赵阿姨是一位曾在工厂管理数百名工人的老书记,如今却对电子产品一筹莫展,连用手机叫车都要反复请教读初中的孙女。“感觉自己像被时代快车抛下的乘客。”她把智能手机放进抽屉,却在深夜偷偷拿出来,对着那些形形色色的App叹息。
心理专家吴痕分析:赵阿姨的心理表现属于“认知功能的变化”,常见问题有短期记忆减退、注意力分散、学习新事物速度变慢等。建议老年人多参加兴趣班、团体活动等,或到老年大学进修,通过经常阅读、学习新技能等方式,不断挑战自己的大脑,促进大脑细胞的活跃度和连接性;同时,保持适度运动及良好的生活习惯,延缓认知功能的衰退进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