剪瓷雕市级代表性传承人陈劲奋: |
一份传承 八代坚守 |
|
|
2025年04月25日·海西晨报·
第A11版
·
闽南非遗
 |
陈劲奋展示剪瓷雕作品。记者 叶子申 摄 |
|
晨报记者 叶子申
厦门城市职业学院(厦门开放大学) 陈心晖 温建华
剪瓷雕市级代表性传承人陈劲奋的家族,八代人守护着这一闽南非遗瑰宝。为了让读者更深入地了解剪瓷雕的魅力,晨报记者对话陈劲奋,为您讲述他的家族传承这项非遗的故事。
在厦门市翔安区内厝镇莲前村,陈氏家族传承八代的剪瓷雕技艺在古厝飞檐间绽放着独特的光彩。陈劲奋的父亲陈和永是国家级非遗代表性传承人,母亲陈越美是省级非遗代表性传承人。如今,37岁的陈劲奋和妻子陈彩云、弟弟陈开达、弟媳宇星星等人共同扛起非遗传承大旗,续写剪瓷雕这项传统技艺的传奇故事。
据陈劲奋介绍,他们家族的剪瓷雕传承史可追溯至清乾隆年间,祖辈皆是能工巧匠。从大木作、小木作到泥瓦作、彩画,再到剪瓷雕,他的家族将闽南传统建筑营造技艺锤炼得炉火纯青。
走进陈劲奋家中,二楼的“收藏屋”宛如一座小型博物馆,古厝出土的破碎砖契、老旧窗棂、卯榫木构件、泥狮子、瓦片和木雕错落陈列,这些老物件见证着陈劲奋的家族对传统建筑技艺的执着。
“我从5岁起就在工地摸爬滚打,常给父亲和爷爷打下手,看着他们用双手赋予建筑生命,那些‘双龙戏珠’‘八仙过海’的造型,至今仍印在我脑海里。30多年过去了,这门手艺早已融入我的生命。”陈劲奋擦拭着手中的碎瓷片,眼神中满是热爱。
2010年从学校毕业后,陈劲奋全身心投入传统民居营造工作,不仅传承了祖传的剪瓷雕技艺,也掌握了图纸设计与卯榫搭建技艺,成为古建筑修复领域的行家。由他主持修建的翔安区林溪堂、洪厝洪氏宗祠等建筑,皆成为闽南传统建筑的典范。
在施工工地上,陈劲奋展示出令人惊叹的技艺。只见他手持特制铁钳,灵巧地裁剪碎瓷片,不到30秒一片栩栩如生的“花瓣”便已成型,几分钟后,在糖水灰的黏合下,立体花朵惊艳亮相。
“剪瓷雕看似简单,实则需要大量实践。”陈劲奋介绍,从在塑料膜上勾勒图案,到以铁丝为骨架制作水泥土坯,再到逐片粘贴瓷片,每个环节都需精准把控。由于常年在屋顶上作业,他早已练就“飞檐走壁”的技能——即使在三四层楼高的屋顶作业,他也能如履平地,在飞檐上一待就是一整天,只为让人物造型的表情生动传神。其精湛的贴金技艺,更是让作品呈现“平、亮、固、贵、雅”的质感,赢得同行高度赞誉。
如今,陈氏家族正以多元方式推动非遗传承。在莲前小学的剪瓷雕夏令营中,陈和永、陈劲奋父子带领学生用碎瓷片制作花鸟。“小学生的创意往往不受拘束,他们的作品总能带来惊喜。”陈劲奋笑着说,他们家族全员参与教学,让非遗的种子在孩子们心中生根发芽。
陈劲奋的弟弟陈开达则将现代建筑技术融入传统技艺,通过图纸设计为古厝注入新活力。
2010年,在政府支持下,陈氏父子成立闽南传统建筑营造技艺传习中心,免费传授技艺。“光靠书本学不会真本事,必须让徒弟们在工地上摸爬滚打。”他们坚持理论与实践结合的教学方式,让更多的人了解剪瓷雕的魅力。
陈劲奋表示,近年来,随着城镇化推进,大量老师傅转行,年轻人因怕吃苦、嫌薪资低不愿入行,剪瓷雕技艺传承面临严峻挑战,但“只要还有一个人想学,我们就会一直教下去”。
从祖辈的匠心坚守,到新一代的创新探索,陈氏家族八代人守护着剪瓷雕这一闽南非遗瑰宝。陈劲奋说,他会引导自己的孩子了解剪瓷雕、爱上剪瓷雕,期待更多新生力量加入,传承剪瓷雕技艺。
剪瓷雕市级代表性传承人陈劲奋:
一份传承 八代坚守
 |
陈劲奋展示剪瓷雕作品。记者 叶子申 摄 |
|
晨报记者 叶子申
厦门城市职业学院(厦门开放大学) 陈心晖 温建华
剪瓷雕市级代表性传承人陈劲奋的家族,八代人守护着这一闽南非遗瑰宝。为了让读者更深入地了解剪瓷雕的魅力,晨报记者对话陈劲奋,为您讲述他的家族传承这项非遗的故事。
在厦门市翔安区内厝镇莲前村,陈氏家族传承八代的剪瓷雕技艺在古厝飞檐间绽放着独特的光彩。陈劲奋的父亲陈和永是国家级非遗代表性传承人,母亲陈越美是省级非遗代表性传承人。如今,37岁的陈劲奋和妻子陈彩云、弟弟陈开达、弟媳宇星星等人共同扛起非遗传承大旗,续写剪瓷雕这项传统技艺的传奇故事。
据陈劲奋介绍,他们家族的剪瓷雕传承史可追溯至清乾隆年间,祖辈皆是能工巧匠。从大木作、小木作到泥瓦作、彩画,再到剪瓷雕,他的家族将闽南传统建筑营造技艺锤炼得炉火纯青。
走进陈劲奋家中,二楼的“收藏屋”宛如一座小型博物馆,古厝出土的破碎砖契、老旧窗棂、卯榫木构件、泥狮子、瓦片和木雕错落陈列,这些老物件见证着陈劲奋的家族对传统建筑技艺的执着。
“我从5岁起就在工地摸爬滚打,常给父亲和爷爷打下手,看着他们用双手赋予建筑生命,那些‘双龙戏珠’‘八仙过海’的造型,至今仍印在我脑海里。30多年过去了,这门手艺早已融入我的生命。”陈劲奋擦拭着手中的碎瓷片,眼神中满是热爱。
2010年从学校毕业后,陈劲奋全身心投入传统民居营造工作,不仅传承了祖传的剪瓷雕技艺,也掌握了图纸设计与卯榫搭建技艺,成为古建筑修复领域的行家。由他主持修建的翔安区林溪堂、洪厝洪氏宗祠等建筑,皆成为闽南传统建筑的典范。
在施工工地上,陈劲奋展示出令人惊叹的技艺。只见他手持特制铁钳,灵巧地裁剪碎瓷片,不到30秒一片栩栩如生的“花瓣”便已成型,几分钟后,在糖水灰的黏合下,立体花朵惊艳亮相。
“剪瓷雕看似简单,实则需要大量实践。”陈劲奋介绍,从在塑料膜上勾勒图案,到以铁丝为骨架制作水泥土坯,再到逐片粘贴瓷片,每个环节都需精准把控。由于常年在屋顶上作业,他早已练就“飞檐走壁”的技能——即使在三四层楼高的屋顶作业,他也能如履平地,在飞檐上一待就是一整天,只为让人物造型的表情生动传神。其精湛的贴金技艺,更是让作品呈现“平、亮、固、贵、雅”的质感,赢得同行高度赞誉。
如今,陈氏家族正以多元方式推动非遗传承。在莲前小学的剪瓷雕夏令营中,陈和永、陈劲奋父子带领学生用碎瓷片制作花鸟。“小学生的创意往往不受拘束,他们的作品总能带来惊喜。”陈劲奋笑着说,他们家族全员参与教学,让非遗的种子在孩子们心中生根发芽。
陈劲奋的弟弟陈开达则将现代建筑技术融入传统技艺,通过图纸设计为古厝注入新活力。
2010年,在政府支持下,陈氏父子成立闽南传统建筑营造技艺传习中心,免费传授技艺。“光靠书本学不会真本事,必须让徒弟们在工地上摸爬滚打。”他们坚持理论与实践结合的教学方式,让更多的人了解剪瓷雕的魅力。
陈劲奋表示,近年来,随着城镇化推进,大量老师傅转行,年轻人因怕吃苦、嫌薪资低不愿入行,剪瓷雕技艺传承面临严峻挑战,但“只要还有一个人想学,我们就会一直教下去”。
从祖辈的匠心坚守,到新一代的创新探索,陈氏家族八代人守护着剪瓷雕这一闽南非遗瑰宝。陈劲奋说,他会引导自己的孩子了解剪瓷雕、爱上剪瓷雕,期待更多新生力量加入,传承剪瓷雕技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