领略厝顶艺术 探寻剪瓷雕魅力 |
·A10-A12· |
●晨报记者 叶子申 ●厦门城市职业学院(厦门开放大学) 陈心晖 温建华 ●采访团 黄欣怡 田诗韵
非遗名片
厦门的剪瓷雕源于闽南寺庙建筑装饰中一种传统手工技艺,融合泥塑、绘画、雕刻等诸多艺术于一体。它选取颜色鲜艳的彩瓷器,或利用残损价廉的彩瓷,按需使用钳子、木槌、砂轮等工具,通过剪、敲、磨等,制作形状大小不等的瓷片,然后用糖水灰按造型需要在坯型上逐层粘砌成人物、动物、花卉、山水,装饰寺庙宫观、宗祠、传统民居等建筑物的屋脊翘角、门楼、壁画,最终完成瓷雕。2019年,剪瓷雕被列入厦门市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
基地风采
厦门城市职业学院闽南文化与民间艺术传习基地,以普及闽南文化知识、传承民间艺术技艺为宗旨,聚焦闽南非遗项目、培养文化产业专门人才,研究并支撑民间艺术产业化;同时,通过普及闽南文化和民间艺术基础知识,承担保护和传承的历史使命。基地聘请了多名国家级、省级、市级非遗传承人、工艺美术大师入驻,推进非遗项目、闽南优秀传统文化进校园、进课堂,支持和推动福建省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发展。
飞檐翘角上,五彩瓷片在阳光下流转着绚丽的光芒;古厝庙宇里,花鸟瑞兽、神话传奇在匠人手中栩栩如生。作为闽南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璀璨明珠,剪瓷雕以独特的艺术魅力,诉说着闽南大地千年的历史。
本期“闽南非遗印象”融媒体专栏,记者走近剪瓷雕传承人家族,探寻这项古老技艺的传承之路。
千年匠心 雕琢艺术瑰宝
近日,采访团踏入林欣墙家族的院落,几幅制作精美的剪瓷雕面板作品映入眼帘。林欣墙说,这些即将用于“屿见闽南”大型文旅项目建筑装饰的作品,以灵动的线条、艳丽的色彩,展现出剪瓷雕独特的风采。
随后,采访团跟随林欣墙走进他的工作坊。满墙陈列的剪瓷雕作品小样令人目不暇接,碎瓷片在匠人的巧手中化作展翅欲飞的花鸟、威风凛凛的神兽、神情各异的人物。“剪瓷雕可不是简单的拼贴,其制作要经过破瓷、塑坯、贴片、修饰等多道工序。”林欣墙拿起一片青花瓷片,一边演示一边说道,就比如人物的衣褶,要用镊子将瓷片一点点修剪成合适的形状,再按照设计图精准粘贴,稍有偏差,整个造型就会失了神韵。
剪瓷雕历史源远流长,在闽南地区被称为“堆花”或“堆剪”,在潮汕民间俗称“嵌瓷”,台湾地区则称“剪黏”。相传在宋代,随着寺庙建筑的发展,剪瓷雕萌芽。到了明代,闽南地区兴建祖祠之风盛行,剪瓷雕工艺在实践中不断成熟,并随着闽南人的迁徙传至台湾,甚至远播海外。
厦门剪瓷雕传承脉络清晰可考。据厦门市文化馆资料显示,现居于翔安的陈氏家族数百年来将这项融泥塑、绘画、雕刻于一体的技艺代代相传。其作品以造型生动、色彩艳丽著称,翔安斗门陈氏祠堂、厦门江夏堂等历史建筑的修缮,都见证了这门技艺的深厚底蕴。
坚守传承 技艺远播海外
传承数百年,剪瓷雕长盛不衰,其背后是一代又一代匠人的接力坚守。1997年出生的林欣墙,名字里就藏着与剪瓷雕的不解之缘——他出生时,父亲正修缮宗祠外墙脊坠灰塑彩绘,“欣墙”二字饱含对传统建筑装饰艺术的热爱。
林欣墙家族中,最为核心的剪瓷雕匠人是其父辈三兄弟——老大林水陆、老二林满、老三林水灿(林欣墙的父亲)。剪瓷雕传至林欣墙这一辈已是第三代。回忆起童年,林欣墙说:“小时候,爸妈总是辗转在闽南的庙宇、祠堂或古厝的修缮工程现场。爸爸在屋顶忙碌,妈妈在下面剪瓷。”4岁那年,林欣墙跟着爸爸爬上脚手架,端详屋顶上那优美的线条、绚烂的色彩,从此在心中种下了热爱传统建筑与剪瓷雕的种子。高考时,林欣墙毅然选择了5年制的建筑学专业,后又在华侨大学继续深造,希望用专业知识为剪瓷雕的传承与发展贡献力量。
今年37岁的陈劲奋是剪瓷雕厦门市级非遗代表性传承人,同样出生于非遗世家。他的父亲陈和永是国家级非遗代表性传承人,母亲陈越美是省级代表性传承人。陈劲奋擅长贴金技艺,其作品面层平、亮、固、贵、雅,其剪粘作品形象生动、栩栩如生。多年来,他始终坚守在工地一线,参与了翔安区林溪堂、洪厝洪氏宗祠等众多闽南传统民居、宗祠的修建与维护工作,用实际行动传承家族技艺,守护剪瓷雕的根脉。
在翔安,还有一位坚守剪瓷雕技艺近四十载的匠人——王国强。从20岁起,他便跟随师傅学习彩绘、泥塑、剪瓷雕等闽南传统房屋装饰技艺。如今年近六十的他,依旧奔波在为古厝“上妆”的路上。王国强的作品遍布厦漳泉的庙宇宗祠,他还曾被邀请到马来西亚、新加坡修复宫庙,将剪瓷雕技艺传播到海外。
寻求突破 焕发新的光彩
然而,在现代社会快速发展的浪潮中,剪瓷雕的传承面临诸多困境:随着传统建筑兴建数量的减少,剪瓷雕的应用场景日益受限;其工艺繁琐复杂,从设计、打坯到粘贴瓷片,每一步都需要耗费大量时间与精力,学习周期长、难度大,使得许多年轻人望而却步,行业面临后继无人的严峻局面。
尽管困难重重,令人欣喜的是,在传承人与社会各界的努力下,剪瓷雕正以创新姿态走进大众视野。学校成为传承剪瓷雕技艺的重要阵地。2023年9月,莲前小学成立了剪瓷雕艺术工作坊,这是厦门小学校园首次引入该技艺。学校邀请闽南文化研究专家、非遗传承人进校指导,开设非遗剪纸课程、闽南主题美育课程等,让学生们接触了解剪瓷雕。
传承人也在积极探索创新之路。翔安老手艺人方水道改良工艺,将屋顶作业转为室内预制,用现代材料提升作品耐久性,拓展了不少海外订单。而面对“屋顶风景”渐少的困境,方水道与同行尝试将剪瓷雕从建筑装饰转化为室内装饰艺术,让飞檐上的故事走进千家万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