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苗蕴育生机 共铸绿色长城 |
昨日,厦门市海洋发展局举办“世界地球日・共植红树林”活动 |
| ||
| ||
| ||
|
晨报记者 陈起鸿
通讯员 陈荔榕 佘逸
漫步于厦门市下潭尾红树林公园,一幅碧海蓝天与绿意交织的生态画卷映入眼帘。红树林如翡翠般镶嵌于蔚蓝海面,潮水轻拂间,树影婆娑,仿佛大自然以浪为笔、以风为歌,在潮汐的韵律中谱写生命的诗篇。
从无序的滩涂地到如今成片的红树林,离不开一代代海洋人接力守护的坚持。昨日是第56个世界地球日,厦门市海洋发展局携手厦门大学、集美大学、厦门海洋职业技术学院以及厦门国贸地产集团有限公司等多方力量,举办“世界地球日・共植红树林”活动,大家携手栽下苗种,为厦门红树林再添绿意。现场,无人机技术的亮相带来了诸多惊喜,展现了厦门红树林养护技术的革新进步。
活动深刻践行了世界地球日“珍爱地球 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主题,旨在科普红树林生态保护意义,全面提升公众生态保护意识,为呵护厦门红树林资源贡献“蓝色力量”。
携手种植 保护意识深入人心
昨日上午,清风拂面,入眼的红树林连绵成碧翠,白鹭点缀天边,在人景和谐的生态美景中,“世界地球日・共植红树林”活动在下潭尾红树林公园举行。在互动区的背景墙上,参与嘉宾纷纷拿起笔,观察着枝干遒劲的“红树”舒展脉络,在片片绿叶上,一笔一画写下对生态保护的寄语。
定睛一看,桐花树叶片如同白色铃铛垂挂枝头;伸手轻触,白骨壤叶片渗出咸湿的盐分晶体;细心聆听,感动于科研人员从无到有养护红树林的故事……随后,参与嘉宾集中参观了生境厅,通过观看公园宣传视频和介绍展板,深入了解下潭尾红树林公园的发展历程、生态特色以及科研成果。
伴随着机翼旋转,无人机腾空而起,引得阵阵惊叹。现场展现了无人机技术在红树林保护与研究方面的应用,从喷洒、采样再到运输,无人机代替了先前的人力,为科研工作者减负提效,不仅极大提高了喷洒效果和防除效率,还通过精准定位实现了采样可视化,突显了无人机在红树林种植与维护中的巨大潜力。
将目光转向滩涂,深浅不一的脚印蜿蜒成径,志愿者们为红树林增添绿意,他们穿着雨鞋、手拿铁锹,双脚踏入泥泞中,挖出一个个深坑,逐一将红树苗送入其中,再一并压实,伴随着潮涨潮落,这片新栽的红树林将共同构成绿意屏障。
勤耕不辍 接力重构绿意森林
“每一棵红树的扎根,都是对生态平衡的坚守,都是为子孙后代筑牢的绿色防线。”厦门市海洋发展局表示,曾经,无序的海上养殖让这片滩涂伤痕累累,市海洋局以系统治理为纲、以科技赋能为翼,持续推进红树林生态修复工程。如今,滩涂“长”出万亩林海,昔日荒芜之地已蝶变为“海上森林”、城市生态新名片。这不仅是自然的馈赠,更是全市上下同心护绿的生动实践!
作为下潭尾红树林公园的主管部门,市海洋与渔业研究所秉承着“扶渔兴海”的初心,坚持“以生态为基础,以保护为目标,以开发为辅助”的养护原则,为重构海上森林贡献力量。
一代代海洋人不懈努力,将守护经验书写在碧波林间。市海洋与渔业研究所专门为红树林打造“体检清单”,以红树林生长状况为样本,从病虫害防治、海漂垃圾清理、红树林生物多样性监测及互花米草外来有害植物防治等四大方面着手,定期定点开展检查,确保红树林长势良好。
据统计,红树林修复区鱼类、贝类和虾蟹类物种数和生物量较修复前均有所增加,其中物种总数增加2.4倍,生物量分别提高2.99倍、4.76倍和1.19倍;林鸟种类逐年递增,鹭鸟、鸻鹬类、椋鸟、鹎类等鸟类数量显著增加。
“让红树林保护意识深入人心,我们不断开展科普研学活动,参与人数累计已超过4万人次。”市海洋与渔业研究所相关负责人表示,近年来,市海洋与渔业研究所持续在红树林科研科普等方面下功夫,积极提升下潭尾红树林生态修复的科研价值、自然教育价值、人文价值,支持开展形式多样的研学活动,让更多市民群众了解保护红树林的意义,增强保护海洋生态环境的意识。
小科普
下潭尾 红树林公园
下潭尾红树林公园地处厦门市翔安区,位于环东海域东北角、同安湾湾顶火炬大桥两侧。总规划面积404万平方米,种植约85万平方米的红树林,并建设5.3公里的海上休闲栈道,是福建省最大的人工重构红树林生态公园。
自2005年开始,厦门市政府委托“中国红树林之父”——林鹏院士带领的厦门大学红树林课题科研组,在下潭尾种植100亩红树林试验林并成活。基于实验林的成功种植经验,厦门市政府自此着手规划下潭尾红树林公园的建设工作。项目一期于2010年开始实施,2012年完工,总投资7000多万元,种植红树林44万平方米,主要品种有秋茄、栀花树、木榄、白骨壤、无瓣海桑。二期项目于2016年年底开始实施,2022年建设完成,包括红树林扩种和上岛栈道工程等,总投资约3.5亿元。
公园以“城市绿芯·海上悦园”为总体定位,依托海上红树林的美丽景观,建设开发引育种中心及“一栈道、两环岛、三跨桥、四码头、五场馆、六美景”的旅游服务配套,构成一幅“长虹卧海湾,陆海统双碳”的优美画卷。结合旅游、科普、研学等公共活动,公园适度增设配套休闲设施,开发旅游服务业态,打造福建最大的融环境保护、科学研究、科普教育、游憩观赏于一体的红树林湿地公园。
本版图片
记者 陈理杰 摄
(除署名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