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警惕“黄斑变性” 留住光明未来 |
50岁以上及“三高”人群是该疾病高危患者,应每年定期进行眼底检查 |
|
2025年04月23日·海西晨报·
第A06版
·
健康新闻
 |
王晓波为患者注射法瑞西单抗。 |
|
晨报记者 马丽
通讯员 芳草
日前,58岁的陈阿姨视力下降,看东西越来越模糊,她以为是普通的“老眼昏花”,并未在意。直到她发现自己看手机文字扭曲、凉亭立柱呈现波浪状,才意识到问题的严重性。在女儿的陪同下,陈阿姨前往厦门大学附属厦门眼科中心眼底病科就诊。经详细检查,陈阿姨被诊断为“老年性黄斑变性”。所幸由于及时治疗,她的视力已从0.2提升至0.5,生活品质显著改善。
黄斑变性会致盲
发病率呈指数上升
说到老年性黄斑变性,很多人会误以为是眼睛里长了“黄斑”,其实不然。厦门眼科中心眼底病科主任医师王晓波解释,黄斑是眼睛正常结构的一部分,它位于视网膜的中心位置,是眼睛用来感知光线、分辨颜色和进行精细视觉活动的关键区域。当黄斑区出现异常,就会引起视力下降、视物变形或扭曲、视野中心出现暗点等一系列症状,严重影响人们日常生活。
王晓波指出,黄斑变性最常见的就是老年性黄斑变性,其又称年龄相关性黄斑变性(简称AMD),是中老年人致盲的首因。临床上,AMD分为萎缩型(干性)和渗出型(湿性),其中,干性AMD起病缓慢,患者视力不知不觉地损伤;湿性AMD则因异常新生血管破裂出血,可在数周内导致不可逆视力丧失。
据了解,随着我国人口老龄化加速,发生AMD的患者越来越多,且发病率随年龄增长呈指数上升。相关统计表明,65岁以上人群AMD患病率达15%,糖尿病患者的AMD患病风险更是普通人群的3倍。
规范化治疗
“扼住”黄斑病变
针对陈阿姨的病情,王晓波为其制定了玻璃体腔法瑞西单抗注射方案。王晓波表示,法瑞西单抗是厦门眼科中心在全国率先引进的全球首个眼内注射双通路药物。相比传统的抗VEGF药物,法瑞西单抗的优势是可同时靶向 Ang-2和VEGF-A通路,在抑制新生血管生成的同时增强血管稳定性。此外,经过早期足量的规范治疗后,可以逐渐延长治疗间隔到3-4个月。
经过三次规范治疗,陈阿姨的OCT影像显示黄斑水肿消退,视力从0.2提升至0.5。不过,王晓波建议她还需定期复诊。
“现在,不仅孙女作业本上的字我能看清了,手机拍摄的三角梅连叶脉纹理都看得清清楚楚。”近日复查时,陈阿姨对王晓波的治疗赞不绝口。
在家也能自测
“三高”人群更应警惕
“早发现、早诊断是治疗黄斑变性的关键。”王晓波建议市民朋友,可通过正规网站搜索“阿姆斯勒表”在家自测。使用时,把该方格表放在视平线30厘米的距离,用手轮流遮盖一只眼睛,另一只眼睛凝视方格表中心的黑点。如发现方格表中的线条出现扭曲、变形,或有部分区域缺失、出现暗点,就可能是黄斑变性的信号,应及时到专业眼科机构进行检查。
王晓波强调,50岁以上老年人,高血压、高血脂、高血糖患者等都是黄斑变性的高危人群,建议这几类人每年定期接受一次眼底筛查。
据介绍,厦门眼科中心眼底病科经过近三十年的发展,在厦门眼科中心总院长黎晓新教授和学科带头人、厦门眼科中心业务院长吴国基的带领下,已成为装备现代、技术精良、梯队合理、在国内外有较大影响力的眼底病诊疗中心,对疑难眼底疾病的诊断与治疗已达国际水准。目前科室开展的抗VEGF药物眼内注射、微脉冲激光治疗、25G微创万速玻璃体切除术等先进技术,已为众多黄斑变性、糖尿病视网膜病变、视网膜静脉阻塞等眼底病患者“留住光明未来”。
警惕“黄斑变性” 留住光明未来
50岁以上及“三高”人群是该疾病高危患者,应每年定期进行眼底检查
 |
王晓波为患者注射法瑞西单抗。 |
|
晨报记者 马丽
通讯员 芳草
日前,58岁的陈阿姨视力下降,看东西越来越模糊,她以为是普通的“老眼昏花”,并未在意。直到她发现自己看手机文字扭曲、凉亭立柱呈现波浪状,才意识到问题的严重性。在女儿的陪同下,陈阿姨前往厦门大学附属厦门眼科中心眼底病科就诊。经详细检查,陈阿姨被诊断为“老年性黄斑变性”。所幸由于及时治疗,她的视力已从0.2提升至0.5,生活品质显著改善。
黄斑变性会致盲
发病率呈指数上升
说到老年性黄斑变性,很多人会误以为是眼睛里长了“黄斑”,其实不然。厦门眼科中心眼底病科主任医师王晓波解释,黄斑是眼睛正常结构的一部分,它位于视网膜的中心位置,是眼睛用来感知光线、分辨颜色和进行精细视觉活动的关键区域。当黄斑区出现异常,就会引起视力下降、视物变形或扭曲、视野中心出现暗点等一系列症状,严重影响人们日常生活。
王晓波指出,黄斑变性最常见的就是老年性黄斑变性,其又称年龄相关性黄斑变性(简称AMD),是中老年人致盲的首因。临床上,AMD分为萎缩型(干性)和渗出型(湿性),其中,干性AMD起病缓慢,患者视力不知不觉地损伤;湿性AMD则因异常新生血管破裂出血,可在数周内导致不可逆视力丧失。
据了解,随着我国人口老龄化加速,发生AMD的患者越来越多,且发病率随年龄增长呈指数上升。相关统计表明,65岁以上人群AMD患病率达15%,糖尿病患者的AMD患病风险更是普通人群的3倍。
规范化治疗
“扼住”黄斑病变
针对陈阿姨的病情,王晓波为其制定了玻璃体腔法瑞西单抗注射方案。王晓波表示,法瑞西单抗是厦门眼科中心在全国率先引进的全球首个眼内注射双通路药物。相比传统的抗VEGF药物,法瑞西单抗的优势是可同时靶向 Ang-2和VEGF-A通路,在抑制新生血管生成的同时增强血管稳定性。此外,经过早期足量的规范治疗后,可以逐渐延长治疗间隔到3-4个月。
经过三次规范治疗,陈阿姨的OCT影像显示黄斑水肿消退,视力从0.2提升至0.5。不过,王晓波建议她还需定期复诊。
“现在,不仅孙女作业本上的字我能看清了,手机拍摄的三角梅连叶脉纹理都看得清清楚楚。”近日复查时,陈阿姨对王晓波的治疗赞不绝口。
在家也能自测
“三高”人群更应警惕
“早发现、早诊断是治疗黄斑变性的关键。”王晓波建议市民朋友,可通过正规网站搜索“阿姆斯勒表”在家自测。使用时,把该方格表放在视平线30厘米的距离,用手轮流遮盖一只眼睛,另一只眼睛凝视方格表中心的黑点。如发现方格表中的线条出现扭曲、变形,或有部分区域缺失、出现暗点,就可能是黄斑变性的信号,应及时到专业眼科机构进行检查。
王晓波强调,50岁以上老年人,高血压、高血脂、高血糖患者等都是黄斑变性的高危人群,建议这几类人每年定期接受一次眼底筛查。
据介绍,厦门眼科中心眼底病科经过近三十年的发展,在厦门眼科中心总院长黎晓新教授和学科带头人、厦门眼科中心业务院长吴国基的带领下,已成为装备现代、技术精良、梯队合理、在国内外有较大影响力的眼底病诊疗中心,对疑难眼底疾病的诊断与治疗已达国际水准。目前科室开展的抗VEGF药物眼内注射、微脉冲激光治疗、25G微创万速玻璃体切除术等先进技术,已为众多黄斑变性、糖尿病视网膜病变、视网膜静脉阻塞等眼底病患者“留住光明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