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AI+”技术赋能 创新引领未来 |
2025年央媒话厦门主题采访活动聚焦智能工厂、数字政务、智慧医疗 |
|
2025年04月17日·海西晨报·
第A03版
·
重点关注
 |
媒体记者体验乘坐无人驾驶巴士。 |
|
 |
记者团走进厦门银华机械的智能车间。 |
|
 |
“人社小智”可为市民解答人社政策问题、提供办事指南。 本版图片 记者 叶嘉健 摄 |
|
晨报记者 胡毓娇 颜司雅 林舒凡
在人工智能与实体经济深度融合的浪潮中,厦门以“AI+”为战略支点,加速推进产业升级、政务革新与民生服务提质增效,打造人工智能创新应用高地。
昨日,央媒记者团深入厦门银华机械、金龙汽车、市政务服务中心及厦门大学附属第一医院,解码这座城市如何以数智化融合驱动新质生产力发展,为高质量发展注入澎湃动能。
产业智变
从“制造”到“智造”的创新突破
传统制造业正在经历“数字蝶变”。走进厦门银华机械的智能车间,记者团了解到,AI算法实时优化生产流程,工业互联网平台无缝连接,传统液压油缸制造正经历全要素数字化转型,这家有着50多年历史的老牌国企如今已成为国家级高新技术企业、国家级绿色工厂、福建省科技“小巨人”企业、福建省专精特新企业,参与制定(修订)国家或行业标准8项,累计获得69项国家专利、软件著作权18项。其打造的5G智慧工厂覆盖生产、仓储、管理全链条,实现从批量生产到个性化定制的跨越,实现人均效能提升30%以上,展现出传统产业智能化转型的标杆价值。“随着机器的自动化和各方面能力的提升,产能翻了不止一倍。”厦门海翼集团有限公司党委委员、副总经理高新颜说。
在金龙汽车测试场,搭载百度Apollo自动驾驶系统的无人驾驶巴士“阿波龙”正在自如穿行。据了解,金龙汽车通过自主研发的OBU终端,与厦门移动合作构建5G SA专网,将“聪明的车+智慧的路+强大的云”与出行完美结合,使车辆、道路和云端实现高效协同。目前,该模式已在厦门、福州等智慧城市实现商业化运营,其背后是金龙汽车坚定围绕新质生产力发展方向,推进科技创新与产业升级的深度融合。“2022年,‘阿波龙’在阿布扎比实现批量生产与运营;2024年,‘金龙造’批量出口新加坡。”厦门金龙联合汽车工业有限公司总工程师、金龙电控公司总经理陈卫强介绍,未来金龙汽车会继续拓展更多海外业务。
民生智享
从“人找服务”到“服务追人”的革新
“您好,我是厦门人社小智。我可以为您介绍厦门人社的相关业务。”在市政务服务中心人社办事大厅,负责迎宾的虚拟数字机器人“人社小智”朝着记者们打招呼。
“人社小智”数字机器人开创了智能服务新形态,这个具备多模态交互能力的“政务助手”去年10月起进驻市政务服务中心,目前已服务群众1.8万余人次。积累了不少“工作经验”的“人社小智”今年接入DeepSeek“最强大脑”,可为市民解答人社政策问题、提供办事指南。它还有知识问答、政策宣传等功能,可为群众提供面对面、精准化、个性化的智能咨询服务,助力人社服务迈入“智能感知、精准响应、边聊边办”的崭新时代。“‘人社小智’能够提供解答、帮办服务,节省了我们在窗口办理等待叫号的时间,实现即办即走。”市民陈女士为“人社小智”的边聊边办服务点赞,称该办事模式为市民提供了极大的便利。
在智能科技浪潮中,厦门市人社局坚持以人民为中心,以智能化为抓手,致力于提供更优质的服务。在近年来咨询量增加而人工座席未增加的情况下,厦门人社通过智能化建设,构建专用的人社语言理解模型,借助语音识别、语义理解等技术,智能客服能够快速解答群众的问题,实现全天候即时响应,突破了传统人工服务时间受限的瓶颈。智能客服运行以来,AI座席独立接了约73万个来电,来电接通率从78.33%提高到99.20%,群众满意率达99.25%。
医疗蝶变
将人工智能与临床业务有机结合
主题采访活动的最后一站,央媒采访团来到厦门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共同见证人工智能重塑医疗服务全链条的过程。现场,厦门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客服部主任刘华峰向媒体记者们介绍了一位具备“主动感知+AR导航”能力的“AI陪诊师”——智能客服平台。从挂号、排队、检查、取药,“AI陪诊师”全程陪伴患者,提供就医指引,能有效提升患者的就医体验。“不久之后,只需要一部手机就能完成一整套的就医流程。”刘华峰说。媒体记者现场了解了智能客服平台提供就医引导的过程,纷纷感叹AI的智能与高效。
记者还了解到,本地化部署的DeepSeek大模型今年正式引入厦门大学附属第一医院。乳腺外科主任医师陈双龙打开接入DeepSeek大模型的医生工作站,演示了该模型在临床工作中的实际应用流程。当为患者制订治疗方案的交互信息输入系统后,DeepSeek大模型稍做思考便能自动生成病情诊断及治疗方案,还可以依据放射影像生成智能质控影像报告,辅助医生判读。对于患者,DeepSeek大模型可自动生成个性化的术前准备措施,并能精准抓取体检报告中的关键数据,进行综合评估并为患者提供诊疗建议。
作为厦门第一家接入DeepSeek的医疗机构,将人工智能与临床业务结合是一次全新的探索。未来,厦门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将探索更多AI应用场景,着力构建高质量的公立医院智慧化新模式。
记者手记
当城市成为 AI生态“生命体”
在两天的采访行程中,央媒记者团捕捉到一个共同特征:无论是高校科研团队的技术攻坚,还是龙头企业的生态构建,抑或是政府部门的场景开放,都在遵循“需求导向、场景牵引、生态协同”的发展逻辑。厦门的实践表明,人工智能发展的核心竞争力不仅在于技术突破,更在于构建“政产学研用”深度融合的创新共同体。当厦门大学的实验室成果快速转化为生产力,当银华机械的智能工厂为传统制造业蹚出转型路径,当金龙汽车的车路云方案成为城市交通标配,当政务与医疗的AI应用消弭服务鸿沟……技术便真正融入城市肌理,成为提升生产力、改善民生的“智慧基因”。
“科技赋能城市、创新引领未来”,厦门的探索启示我们:在数字经济与实体经济深度融合的新征程上,唯有以系统思维谋篇布局、以民生导向驱动创新,才能真正实现“科技为人”的终极目标。这场正在进行的“数智革命”,不仅是城市竞争力的角力场,更是中国式现代化的生动实践场。
随着“央媒话厦门”采访活动不断深入,更多关于人工智能赋能高质量发展的“厦门故事”将被持续挖掘。这个始终领潮的改革之城,正以“闯”的魄力、“创”的智慧、“实”的作风,书写着人工智能赋能高质量发展的新时代答卷。
(晨报记者 胡毓娇 颜司雅)
“AI+”技术赋能 创新引领未来
2025年央媒话厦门主题采访活动聚焦智能工厂、数字政务、智慧医疗
 |
媒体记者体验乘坐无人驾驶巴士。 |
|
 |
记者团走进厦门银华机械的智能车间。 |
|
 |
“人社小智”可为市民解答人社政策问题、提供办事指南。 本版图片 记者 叶嘉健 摄 |
|
晨报记者 胡毓娇 颜司雅 林舒凡
在人工智能与实体经济深度融合的浪潮中,厦门以“AI+”为战略支点,加速推进产业升级、政务革新与民生服务提质增效,打造人工智能创新应用高地。
昨日,央媒记者团深入厦门银华机械、金龙汽车、市政务服务中心及厦门大学附属第一医院,解码这座城市如何以数智化融合驱动新质生产力发展,为高质量发展注入澎湃动能。
产业智变
从“制造”到“智造”的创新突破
传统制造业正在经历“数字蝶变”。走进厦门银华机械的智能车间,记者团了解到,AI算法实时优化生产流程,工业互联网平台无缝连接,传统液压油缸制造正经历全要素数字化转型,这家有着50多年历史的老牌国企如今已成为国家级高新技术企业、国家级绿色工厂、福建省科技“小巨人”企业、福建省专精特新企业,参与制定(修订)国家或行业标准8项,累计获得69项国家专利、软件著作权18项。其打造的5G智慧工厂覆盖生产、仓储、管理全链条,实现从批量生产到个性化定制的跨越,实现人均效能提升30%以上,展现出传统产业智能化转型的标杆价值。“随着机器的自动化和各方面能力的提升,产能翻了不止一倍。”厦门海翼集团有限公司党委委员、副总经理高新颜说。
在金龙汽车测试场,搭载百度Apollo自动驾驶系统的无人驾驶巴士“阿波龙”正在自如穿行。据了解,金龙汽车通过自主研发的OBU终端,与厦门移动合作构建5G SA专网,将“聪明的车+智慧的路+强大的云”与出行完美结合,使车辆、道路和云端实现高效协同。目前,该模式已在厦门、福州等智慧城市实现商业化运营,其背后是金龙汽车坚定围绕新质生产力发展方向,推进科技创新与产业升级的深度融合。“2022年,‘阿波龙’在阿布扎比实现批量生产与运营;2024年,‘金龙造’批量出口新加坡。”厦门金龙联合汽车工业有限公司总工程师、金龙电控公司总经理陈卫强介绍,未来金龙汽车会继续拓展更多海外业务。
民生智享
从“人找服务”到“服务追人”的革新
“您好,我是厦门人社小智。我可以为您介绍厦门人社的相关业务。”在市政务服务中心人社办事大厅,负责迎宾的虚拟数字机器人“人社小智”朝着记者们打招呼。
“人社小智”数字机器人开创了智能服务新形态,这个具备多模态交互能力的“政务助手”去年10月起进驻市政务服务中心,目前已服务群众1.8万余人次。积累了不少“工作经验”的“人社小智”今年接入DeepSeek“最强大脑”,可为市民解答人社政策问题、提供办事指南。它还有知识问答、政策宣传等功能,可为群众提供面对面、精准化、个性化的智能咨询服务,助力人社服务迈入“智能感知、精准响应、边聊边办”的崭新时代。“‘人社小智’能够提供解答、帮办服务,节省了我们在窗口办理等待叫号的时间,实现即办即走。”市民陈女士为“人社小智”的边聊边办服务点赞,称该办事模式为市民提供了极大的便利。
在智能科技浪潮中,厦门市人社局坚持以人民为中心,以智能化为抓手,致力于提供更优质的服务。在近年来咨询量增加而人工座席未增加的情况下,厦门人社通过智能化建设,构建专用的人社语言理解模型,借助语音识别、语义理解等技术,智能客服能够快速解答群众的问题,实现全天候即时响应,突破了传统人工服务时间受限的瓶颈。智能客服运行以来,AI座席独立接了约73万个来电,来电接通率从78.33%提高到99.20%,群众满意率达99.25%。
医疗蝶变
将人工智能与临床业务有机结合
主题采访活动的最后一站,央媒采访团来到厦门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共同见证人工智能重塑医疗服务全链条的过程。现场,厦门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客服部主任刘华峰向媒体记者们介绍了一位具备“主动感知+AR导航”能力的“AI陪诊师”——智能客服平台。从挂号、排队、检查、取药,“AI陪诊师”全程陪伴患者,提供就医指引,能有效提升患者的就医体验。“不久之后,只需要一部手机就能完成一整套的就医流程。”刘华峰说。媒体记者现场了解了智能客服平台提供就医引导的过程,纷纷感叹AI的智能与高效。
记者还了解到,本地化部署的DeepSeek大模型今年正式引入厦门大学附属第一医院。乳腺外科主任医师陈双龙打开接入DeepSeek大模型的医生工作站,演示了该模型在临床工作中的实际应用流程。当为患者制订治疗方案的交互信息输入系统后,DeepSeek大模型稍做思考便能自动生成病情诊断及治疗方案,还可以依据放射影像生成智能质控影像报告,辅助医生判读。对于患者,DeepSeek大模型可自动生成个性化的术前准备措施,并能精准抓取体检报告中的关键数据,进行综合评估并为患者提供诊疗建议。
作为厦门第一家接入DeepSeek的医疗机构,将人工智能与临床业务结合是一次全新的探索。未来,厦门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将探索更多AI应用场景,着力构建高质量的公立医院智慧化新模式。
记者手记
当城市成为 AI生态“生命体”
在两天的采访行程中,央媒记者团捕捉到一个共同特征:无论是高校科研团队的技术攻坚,还是龙头企业的生态构建,抑或是政府部门的场景开放,都在遵循“需求导向、场景牵引、生态协同”的发展逻辑。厦门的实践表明,人工智能发展的核心竞争力不仅在于技术突破,更在于构建“政产学研用”深度融合的创新共同体。当厦门大学的实验室成果快速转化为生产力,当银华机械的智能工厂为传统制造业蹚出转型路径,当金龙汽车的车路云方案成为城市交通标配,当政务与医疗的AI应用消弭服务鸿沟……技术便真正融入城市肌理,成为提升生产力、改善民生的“智慧基因”。
“科技赋能城市、创新引领未来”,厦门的探索启示我们:在数字经济与实体经济深度融合的新征程上,唯有以系统思维谋篇布局、以民生导向驱动创新,才能真正实现“科技为人”的终极目标。这场正在进行的“数智革命”,不仅是城市竞争力的角力场,更是中国式现代化的生动实践场。
随着“央媒话厦门”采访活动不断深入,更多关于人工智能赋能高质量发展的“厦门故事”将被持续挖掘。这个始终领潮的改革之城,正以“闯”的魄力、“创”的智慧、“实”的作风,书写着人工智能赋能高质量发展的新时代答卷。
(晨报记者 胡毓娇 颜司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