奋进十载风华正茂 勇立潮头再启征程 |
厦门自贸片区挂牌十周年媒体采风活动举行,探寻片区在制度创新、对外开放、两岸融合、产业发展等方面取得的丰硕成果 |
| ||
| ||
| ||
| ||
|
晨报记者 颜司雅 林舒凡 袁晓敏
通讯员 周莹
鹭岛春潮涌,“海丝”扬帆时。今年,厦门自贸片区迎来挂牌十周年的重要里程碑。这片深植改革基因的开放高地,自诞生之日起便将“立足两岸、服务全国、面向世界”作为核心使命。十年来,厦门自贸片区始终以制度创新为核心,以高水平对外开放为引领,以“大胆试、大胆闯、自主改”的先锋姿态,在两岸融合发展的蓝海中开辟航道,在主动服务和融入国家战略的同时,在努力建设更高水平开放型经济新体制、为促进地方高质量发展创造先行试点方面书写传奇。
在十周年这个特殊节点,一场以“领航十年,创新不止步;链接全球,自贸再出发”为主题的媒体采风活动,犹如时光穿梭机,带人们重溯这片改革开放“试验田”的蜕变轨迹。媒体记者们深入厦门自贸片区,探寻其在制度创新、对外开放、两岸融合、产业发展等方面取得的丰硕成果,聆听片区发展背后的动人故事。
制度创新
打造国际贸易发展“厦门经验”
从“串联式”申报到一次性“并联式”流程再造,由原来的数据孤岛和纸质单证到现今的全程可视化和电子化,这是厦门国际贸易“单一窗口”在促进贸易便利化方面实现“降本增效”的生动写照。该“单一窗口”上线后推出超百项应用服务,形成“通关服务”“物流服务”“互联协作”等九大特色功能板块,在全国率先建设航空货运电子信息化平台,解决数据孤岛和纸质单证问题,实现了空运进出口单证电子化、物流全流程可视化。
作为厦门国际贸易“单一窗口”的支线——海上运输“单一窗口”于2024年12月正式上线。这是创新“国际贸易+海上运输”模式、深化数字口岸营商环境建设的有益探索,也是全国首个港口间船舶信息共享服务平台。厦门海事局船舶监督处工作人员杨晨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通过这一“窗口”可破解企业多头申报、重复填表的问题,实现“一个窗口、一次申报、一次办结”,实施口岸作业电子化,能够极大地提高船舶进出港效率、降低航运业运营成本,从而提升海上运输和国际贸易的整体效率,实现“降本增效”。
在厦门自贸国际基金港,资本与产业实现“双向奔赴”。十年来,厦门自贸片区充分发挥先行先试优势,深入推进高水平改革创新和对外开放,深化在跨境金融领域的探索。厦门自贸国际基金港成立后,积极打造面向全球的知名母基金和私募股权投资基金集聚区,2023—2024年度获评全国自贸区制度创新十佳。截至2025年3月末,厦门自贸国际基金港已吸引经中基协备案管理人145名,占全市总数量的45%;经中基协备案基金注册总规模超过1600亿元,占全市总规模的31%。三大母基金已批复有效期内子基金33只,子基金规模超过620亿元,引导基金投资实体项目超350个,其中支持厦门本地项目34个,投厦金额逾10亿元,基金招引入厦项目超90个,累计为自贸片区引进企业注册规模超180亿元。引进企业包括商舟航空物流有限公司、厦门群曜医疗以及国内头部宠物食品生产商帅克宠物、全球领先的跨境两轮车集团Keeway、知名台企旺旺集团的在厦公司等。
挂牌十年来,厦门自贸片区承担着为国家试制度、测压力、探新路的重要使命,形成了一批独具厦门特色的标志性首创经验、差异化的做法或典型案例,为全国自贸区的发展提供了“厦门经验”。
对外开放
增添经济合作发展“厦门力量”
高水平对外开放是实现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必由之路和关键举措。在全球化浪潮中,厦门自贸片区坚持以高水平对外开放为引领,积极融入“一带一路”建设,凭借创新举措和独特优势,打造了海丝中央法务区、“丝路海运”国际综合物流服务平台及远海全自动化码头等一系列关键支点,通过高水平对外开放为区域经济合作与共同发展增添“厦门力量”。
吊装设备精准抓取货轮上的各类集装箱,缓缓放置到码头上的无人驾驶集装箱卡车上;码头上虽然车来车往运转有序,却空无一人……这一情景出现在厦门远海自动化码头。记者了解到,作为全球首个第四代自动化码头、中国首个拥有全部自主知识产权的自动化码头和全国首个5G全场景应用智慧港口,该码头以其智能化、高效化的特点,提升了箱量和经济效益,成为全球码头发展的标杆。厦门远海集装箱码头有限公司党委委员、副总经理林建喜表示,自动化码头不仅可以节约人力成本、提升作业效率,还可节省能源25%以上、减少碳排放量16%以上。依托自贸片区的政策优势和良好的营商环境,厦门远海自动化码头在十年间快速发展,形成了集集装箱、散杂货、内外贸、供应链服务于一体的综合性码头。尤其是与全国首条由自贸试验区始发的国际班列——中欧(厦门)班列成功衔接,“海丝”与“陆丝”形成了海陆联运的高效物流网络。
在全国首个以航运为主题的“一带一路”国际综合物流服务平台内,物流数据实时变化清晰呈现、对航线运行实现全面监控,平台借助区块链、大数据、云计算等前沿科技,整合关检、港口、航运、贸易等多维度数据资源,提供丰富的增值服务,建立“货”“车”“船”“港”的实时联结,构建起集装箱物流全程可视化生态。据“丝路海运”国际联盟秘书长、福建丝路海运运营有限公司总经理李南介绍,目前“丝路海运”命名航线已达132条,通达全球46个国家和地区的145座港口。
厦门是“一带一路”重要支点城市,凭借城市独特的海陆联运优势,厦门自贸片区构建了“海陆丝”互联互通枢纽,近年来重点打造“丝路海运”电商快线和电商货运快捷通道,开通至菲律宾、越南等“丝路电商”、航空货运航线;打通厦门至沙特阿拉伯多式联运通道;探索“跨境电商+中欧班列+丝路海运”新模式,让跨境电商货物搭乘厦门中欧班列发往波兰,被国务院列为“全面深化服务贸易创新发展试点最佳实践案例”。
推进高水平对外开放,离不开法治化营商环境。近年来,中国企业在“出海”过程中,因不熟悉当地法律、政策而面临经营风险的情况时有发生。为了让厦门自贸片区能发挥“引进来、走出去”的“桥头堡”作用,2021年片区管委会启动海丝中央法务区自贸先行区建设。“入驻企业跨境发展、出海业务拓展都需要国际商法的支撑。”招商蛇口福建公司总经理范鹏说道。
“法商融合是通过资源集聚产生‘1+1>2’的协同效应,构建全方位法治生态,实现‘以法促商,以商带法’。”海丝国际法商融合服务基地秘书长蔡慧群表示,海丝中央法务区自贸先行区发挥国际商贸、海商海事、知识产权、金融等产业集聚资源优势,构建起诉讼、仲裁、调解有效衔接的纠纷解决机制。从优化纠纷解决能力到创新法商融合服务,从深化改革开放到扩大国际合作,海丝中央法务区自贸先行区始终聚焦为高质量“引进来”和高水平“走出去”提供更优质的法治保障,为厦门市打造新发展格局节点城市提供了有力支撑。
互通交流
探索两岸融合发展新路
探索两岸融合发展新路是国家赋予的使命。厦门自贸片区不断探索试验、探路先行,加快推动两岸应通尽通、能通快通,努力打造台胞台企登陆第一家园的“第一站”。
共享办公室、两岸交流会议厅、专业直播间……在厦门自贸智创互联台湾青年创业基地内,众多怀揣梦想的台青会聚在这里,火热的创业氛围扑面而来。“自贸片区对刚入驻的台青台企提供一系列扶持,便利台青台企‘一站式’办理各类业务。”该基地负责人、台青朱冠宇介绍,基地对标国家级海峡两岸青年创业基地,重点孵化生物医药科技、人工智能技术等产业项目,对内导入创业基金等服务,对外打通商务资源,促进合作签约。在厦门自贸片区创新政策的支持下,基地正朝健康有序的方向发展。自2023年12月正式成立以来,短短一年多时间基地就吸引了57家企业入驻。
无独有偶,为解决台胞台企在大陆遇到的“疑难杂症”,厦门自贸片区台商发展服务中心应运而生,为台胞台企开辟专用的问题解决通道。中心构建的“两岸一窗”服务新模式,涵盖十大类服务,以全方位、多层次的服务内容满足台胞台企在大陆学习、工作、生活、展业的多元化需求,助力两岸服务融合,实现涉台事务“一窗通办”。该中心负责人陈现表示,中心的建立是厦门自贸片区积极探索两岸融合发展新路的又一项创新实践。
十年来,厦门自贸片区围绕两岸共同产业、共同市场和共同家园,聚焦经贸畅通,加强两岸产业链融合发展。厦门对台海运跨境电商约占大陆对台海运跨境电商进出口总量的40%,对台图书进出口贸易量稳居大陆首位。聚焦标准共通,着力解决台湾地区商品和服务到大陆的准入问题,片区内现有台企1427家,注册资本130.99亿元。大嶝对台小额商品交易市场的食品享受“即报即检、优先查验、优先检测”的便利通关措施,2024年该市场进口免税台湾商品货值同比增长142.7%。聚焦台湾青年就业创业和工作生活便利,落实同等待遇,片区首创开展两岸航运人才培养试点和台胞人脸信息金融服务,修订出台《进一步促进台湾青年创业就业的若干措施》。2024年,厦门自贸片区新增9家台湾青年创业基地,目前厦门自贸片区台湾青年创业基地实际入驻台企达235家。
产业发展
筑牢经济高质量发展根基
产业转型发展是经济增长的重要引擎。厦门自贸片区管委会坚持改革创新与产业功能培育相结合,将改革举措嵌入到特色优势产业、新业态新模式培育发展中,创新打造重点平台,破解产业发展难题,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
在厦门太古飞机工程有限公司,工人正在紧锣密鼓地对飞机配件进行细致检测。这里已建成国内重要的全球一站式航空维修基地,成为全国最大的二手飞机融资租赁集聚区,形成了以飞机结构大修为龙头,以客改货、公务机整装、发动机维修、部附件制造与维修、航空技术培训为辅助的“一站式”航空维修产业格局。
厦门自贸片区牵头推动进口航材免征关税政策,有力支持我国航空维修企业抢占全球航空维修市场。在全国首创跨关区调机维修业务,改变了以往维修飞机只能从境外空机直接往返厦门维修的做法,允许维修飞机可载运客货进境后,再来厦门维修,有效降低了企业运营成本。2024年厦门航空维修产业实现营收同比增长33%,进境维修飞机数量和货值居全国第一。2024年厦门自贸片区新增融资租赁引进的飞机数量同比增长160%,创历史新高。
值得一提的是,厦门太古翔安新机场维修基地项目正在建设,预计2025年年底前基本竣工。届时,一座能容纳12架宽体飞机及6架窄体飞机的巨大民航飞机维修机库将成为全球单体规模最大、跨度最长的飞机维修机库。
而在厦门跨境电商产业园,亚马逊、虾皮、大健云仓、梦西石、易达优送等一批头部企业纷纷入驻,跨境电商综试区建设成效明显。园区建筑面积10.5万平方米,整体定位为集商务办公、运营支持、圈层构筑等于一体的跨境电商产业公共服务平台及供应链运营基地,目前累计注册企业1079家,累计引进注册资本金近40亿元,打造出线上综合服务平台+线下“一区多园”相辅相成的跨境电商生态圈。该产业园已入选商务部评选的“国家电子商务示范基地”和工信部评选的“国家小型微型企业创业创新示范基地”,是福建省内跨境电商要素聚集度高、服务要素齐全的跨境电商全产业链综合服务平台,跨境生态圈及公共服务体系位于全国前列。
取样查验、蒸汽灭菌、精细挑毛……在厦门自贸片区海沧园区的东南燕都产业园内,一双双巧手灵活地在燕盏间穿梭,将那细丝般的金丝燕毛逐一挑拣出来,仿佛是在雕琢珍贵的艺术品。“我们的总加工能力达到650吨,相信很快就能引进其他国家的进口毛燕。未来,随着毛燕进口量的加大,园区的加工能力和产能也会进一步加大。”东南燕都(厦门)实业发展有限公司董事长骆义宁介绍,得益于厦门自贸片区先行先试机制为企业发展营造了良好的营商环境,目前产业园累计吸纳了32家生产型燕窝企业和68家贸易型及其他企业入驻,初步形成了全国最大、产业链最完整的燕窝产业集聚区,是全国最大的燕窝产品深加工基地,也是全国最大的毛燕进口和指定加工基地。全国近八成的进口毛燕是从厦门口岸进入。
站在新的历史坐标,当时代的浪潮拍打着鹭江两岸,当发展的东风拂过鹭岛,厦门自贸片区正以海纳百川的胸襟、勇立潮头的魄力、敢为人先的姿态,朝着更高的目标破浪前行。
十年磨一剑,剑指深蓝;扬帆启新程,驶向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