循先贤足迹 感受“两岸同源” |
厦门市新时代文明实践精品线路第三场走访活动在海沧区青礁村举行 |
| ||
| ||
|
晨报记者 陈佩珊 黄晶晶
从古书院的朗朗书声到开台先驱的航海史诗,从墨香浸润的家风家训到童趣盎然的非遗传承……相聚厦门海沧,循着先贤足迹,来一场跨越时空的文化之旅。3月29日上午,由中共厦门市委文明办主办的厦门市新时代文明实践精品线路第三场走访活动在海沧区青礁村举行,数十组亲子家庭踏上海沧区“两岸同源”文明实践精品线路,通过沉浸式体验,感受闽台文化同根同源的血脉传承。
芦塘书院
探索“文明实践+书院文化”
位于芦塘书院的青礁村新时代文明实践站是本次活动的第一站。推门而入,“修旧如旧”的课堂一下子就把人“带回”200多年前的清代嘉庆年间。彼时芦塘社开基祖陈国贤家族开办学院,芦塘社及周边村社子弟都能到此学习。走访团成员坐在学院书桌前,古时的朗朗书声仿佛萦绕耳畔。
据介绍,岁月长河里,芦塘书院曾一度荒废,但如今通过“文明实践+书院文化”的探索,这里成为村里男女老少休闲、娱乐、健身的“共享空间”。不仅如此,这里还常态化开展各类文明实践活动,助力青礁村打通宣传群众、教育群众、服务群众的“最后一公里”。
值得一提的是,芦塘书院还邀请国家一级美术师康明义在此开设工作室。每周日下午,村民们与画家一起泼墨挥毫,感受传统文化魅力,也将今日青礁的美好融入笔墨里。就在芦塘书院参观行程即将结束时,走访团偶遇了与友人相约来此的康明义,他正向孩子们介绍他与青礁村的缘分,并分享村民们的作品。据了解,康明义还经常把五湖四海的文艺界人士带到芦塘书院,在这里架起了一座座文化交流的桥梁。
“在芦塘书院,我们领略了古代书院的建筑之美、文化之美,并在与历史的对话中汲取了智慧和力量。”走访团成员、厦门市寨上小学教师彭真好告诉记者,过去的书院、今天的文明实践站都在提醒着我们,不要忘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要在传承中创新,在创新中发展,让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新时代焕发出新的生机与活力。
颜氏家风家训馆
宣廉倡廉 学习闽南俚语
随后,走访团来到颜氏家风家训馆,了解廉政文化,也感受闽南传统民俗文化。
据介绍,颜氏家风家训馆在青礁村颜氏开漳堂原有场地上进行改造建设而来,全馆展示内容贯通古今,撷英集萃,涵盖青礁村村史、《颜氏家训》、古代颜氏孝廉故事、现代优秀党员事迹等,通过文字、图片、彩绘、雕刻等形式,将廉政文化与传统文化有机结合,让家族祠堂“变身”宣廉倡廉的新阵地。
走访团在此偶遇了正在为三月初九祈福活动做准备的手艺人们,他们正忙着装饰一节节小轿子,这便是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蜈蚣阁”。现场的讲解员介绍,今年的“蜈蚣阁”拼接起来将有24节,48名身穿传统服饰的孩子将坐在“阁”中参与祈福活动。村民向大家发出了热情邀约,邀请大家届时来感受闽南传统民俗文化。
吸引走访团成员的还有颜氏家风家训馆右广场一侧的闽南俚语展示墙。“船破才找钉,网破才找针”警示人们要未雨绸缪;“食果子,着爱拜树头”让人要懂得感恩;“一支草,一点露”比喻天无绝人之路;“一瞑全头路,天光无半步”强调忌空想,要行动……沿着展示墙,大家边学闽南话边思考,纷纷感叹受益匪浅。“闽南警世俚语让我耳目一新,有的劝人向善,有的讽刺人性,有的教导处世之道,虽然语言直白,却句句在理。它们不仅是闽南文化的活化石,更是老祖宗留给我们的生活智慧。”走访团成员、高殿中心小学学生林钰涵表示。
开台文化公园
走近“开台王” 弘扬开拓精神
“快看!好大的仿古福船!”进入开台文化公园,一艘高耸的仿古木船率先“闯入”走访团成员的视野,船帆上“开台先驱”四个大字吸引了大家的注意。面对众人好奇的目光,讲解员手指福船介绍:“据古籍记载,‘开台王’颜思齐当时去往台湾所乘用的就是这类福船。接下来我们将要探访的,正是这位传奇人物的故事。”
跟随讲解员的步伐,走访团先后参观了颜思齐雕像、公园题词石碑及思齐堂等。通过历史文献、古航海图等,众人完整了解到,早在400多年前,颜思齐便率众登陆台湾,组织漳泉移民开垦荒地、建立村社,对台湾进行大规模、有组织的拓垦,因此被誉为“开台王”。
了解颜思齐的故事后,走访团成员、松柏小学二年级的张馨月同学发出惊叹:“‘开台王’当之无愧!”走访团成员、华昌小学三年级学生徐丁羽说:“颜思齐不仅推动了台湾经济发展,更为后世留下了值得弘扬的敢为人先的开拓精神!”
童谣童玩社会实践基地
体验陶艺制作 锻炼动手能力
转动的轮盘掀起细碎泥点,童声笑语在古厝间回荡……活动最后一站,走访团来到海沧区海峡两岸闽南童谣童玩社会实践基地,体验陶艺制作,锻炼动手能力。
在“拉坯区”,陶艺师一边讲解陶艺知识,一边现场演示拉坯操作,只见他手腕轻压,陶泥便在旋转的轮盘上渐次舒展。“要先定中心,然后再开口拉坯……”走访团成员纷纷模仿揉泥手势,感受着泥块在自己手中的千变万化。相较于“拉坯区”的专注认真,“注浆区”则是热火朝天,走访团成员将细腻的泥浆徐徐注入石膏模具,小心摇晃,等待定型。当模具开启,此起彼伏的惊叹声随之响起:有的成功塑造出憨态可掬的小猫,有的则因操作不当让兔子耳朵出现了裂痕。见孩子的作品不完美,家长纷纷挽起衣袖,化身“最佳拍档”协助修坯。
归途中,大家抱着作品雀跃而行。走访团成员、湖里中心小学六年级学生林炫羽感慨:“在童谣的韵脚里、在陶土的肌理中、在古厝的剪影间,闽南文化生生不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