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工智能走进厦门校园,掀起一股“AI助教浪潮” |
已有20余校完成AI大模型部署 |
|
|
2025年03月31日·海西晨报·
第A04版
·
城市读本
 |
厦门华师希平双语学校的科创市集上学生展示科创作品。记者 陈理杰 摄 |
|
晨报记者 许蔚菡
3月29日,在厦门华师希平双语学校的科创市集上,一群高中生正围着一台轮椅激烈讨论——这台融合了SLAM导航、大语言模型交互等技术,实现90%语音识别准确率和72小时稳定运行的自动驾驶轮椅,是学生团队耗费1.2万元自主研发的。而在不远处,气压火箭“嗖”地蹿上20米高空,幼儿园萌娃欢呼起来。
这场以“探索·共创·无限”为主题、汇聚全国各地人工智能和教育行业专家的AI教育峰会暨科创嘉年华,像一面棱镜,折射出厦门教育在人工智能浪潮中出现的新变革、新趋势。
课堂里的“AI助教革命”
这个学期,双十中学的物理课堂总是充满惊叹声。当老师使用“双十教学备课AI”生成近百行绘图代码,将代码复制到绘图软件中,便能生成一个生动的动态演示模型。厦门双十中学教务处副主任黄昌鸿说:“过去如果是人工编码,需要一名老师耗费至少一天的时间,现在使用AI后只用7分钟。”
据称,自从双十中学部署DeepSeek大模型以来,老师备课效率提升了40%;学校推出“智慧作业批改”,节省了老师60%的批改作业时间;AI甚至能分析学生手写步骤,实时生成数学解题链。
前不久,厦门市教育局公布今年全市教育重点工作,其中之一就是开辟数字教育新赛道。可以说,厦门校园里“AI含量”越来越高,这股人工智能风暴正在席卷鹭岛校园:厦门市滨北小学李婉冰老师在科学课《消失的恐龙》教学中,利用智慧大屏和AR软件为学生呈现了一个生动的恐龙世界;厦门外国语学校附属小学的《水滴的旅行》课程里,谢怡君老师结合智能AIGC豆包,依据所记录内容生成了水滴旅行路线图;海沧实验中学利用现有设备在高一、高二年级分别组建了AI学习室,用于探索AI技术在教育中的应用。
操场上迎来“AI金牌教练”——厦门外国语学校附属小学的李明济老师通过记录学生表现的TT运动软件,利用AI技术生成立定跳远动作结构图,帮助学生更直观地理解动作要领,明确改进方向。“以前老师只能目测,现在AI连脚掌的角度都能分析。”李明济说。
以上这些都是AI在课堂上的直接应用。更令人关注的是,思明区教育局通过“生成式AI赋能教学实践培训”,让AI化身老师的数字分身;厦门外国语学校附属小学用AI模拟客户,让学生获得职业体验;滨北小学用AI优化行政流程,将老师从填表工作中解放出来。数据显示,厦门已有超20所学校完成AI大模型部署,形成“工具—场景—生态”三级跳。
在算法中守护“心灵温度”
不过,也有教育界人士认为,不能一味迷信人工智能。将人工智能引入诗歌校本课的大同中学语文老师钟永许举了两首诗为例,一首是学生原作,另一首AI修改版。“AI修改后,把原来的‘诗眼’抹掉了。”钟永许说,AI写诗有其长处,但它是泛化情感表达,会消除作者原有的个性化表达。这也是为什么AI写的诗歌总会让人有一种似曾相识的感觉。
厦门实验小学对待新“编外老师”——AI心理老师“阳光朵朵”时也态度审慎。“阳光朵朵”是能识别微表情、分析呼吸频率的虚拟人,它正成为孩子们倾诉心事的“树洞”。不过,该校校长汤吟莹强调,所有数据仅限心理老师查阅,“技术再先进,也不能越过情感隐私的边界”。
正如华师希平双语学校圆桌论坛上专家们达成的共识:AI不应是讲台的替代者,而是教育创新的推进器。
人工智能走进厦门校园,掀起一股“AI助教浪潮”
已有20余校完成AI大模型部署
 |
厦门华师希平双语学校的科创市集上学生展示科创作品。记者 陈理杰 摄 |
|
晨报记者 许蔚菡
3月29日,在厦门华师希平双语学校的科创市集上,一群高中生正围着一台轮椅激烈讨论——这台融合了SLAM导航、大语言模型交互等技术,实现90%语音识别准确率和72小时稳定运行的自动驾驶轮椅,是学生团队耗费1.2万元自主研发的。而在不远处,气压火箭“嗖”地蹿上20米高空,幼儿园萌娃欢呼起来。
这场以“探索·共创·无限”为主题、汇聚全国各地人工智能和教育行业专家的AI教育峰会暨科创嘉年华,像一面棱镜,折射出厦门教育在人工智能浪潮中出现的新变革、新趋势。
课堂里的“AI助教革命”
这个学期,双十中学的物理课堂总是充满惊叹声。当老师使用“双十教学备课AI”生成近百行绘图代码,将代码复制到绘图软件中,便能生成一个生动的动态演示模型。厦门双十中学教务处副主任黄昌鸿说:“过去如果是人工编码,需要一名老师耗费至少一天的时间,现在使用AI后只用7分钟。”
据称,自从双十中学部署DeepSeek大模型以来,老师备课效率提升了40%;学校推出“智慧作业批改”,节省了老师60%的批改作业时间;AI甚至能分析学生手写步骤,实时生成数学解题链。
前不久,厦门市教育局公布今年全市教育重点工作,其中之一就是开辟数字教育新赛道。可以说,厦门校园里“AI含量”越来越高,这股人工智能风暴正在席卷鹭岛校园:厦门市滨北小学李婉冰老师在科学课《消失的恐龙》教学中,利用智慧大屏和AR软件为学生呈现了一个生动的恐龙世界;厦门外国语学校附属小学的《水滴的旅行》课程里,谢怡君老师结合智能AIGC豆包,依据所记录内容生成了水滴旅行路线图;海沧实验中学利用现有设备在高一、高二年级分别组建了AI学习室,用于探索AI技术在教育中的应用。
操场上迎来“AI金牌教练”——厦门外国语学校附属小学的李明济老师通过记录学生表现的TT运动软件,利用AI技术生成立定跳远动作结构图,帮助学生更直观地理解动作要领,明确改进方向。“以前老师只能目测,现在AI连脚掌的角度都能分析。”李明济说。
以上这些都是AI在课堂上的直接应用。更令人关注的是,思明区教育局通过“生成式AI赋能教学实践培训”,让AI化身老师的数字分身;厦门外国语学校附属小学用AI模拟客户,让学生获得职业体验;滨北小学用AI优化行政流程,将老师从填表工作中解放出来。数据显示,厦门已有超20所学校完成AI大模型部署,形成“工具—场景—生态”三级跳。
在算法中守护“心灵温度”
不过,也有教育界人士认为,不能一味迷信人工智能。将人工智能引入诗歌校本课的大同中学语文老师钟永许举了两首诗为例,一首是学生原作,另一首AI修改版。“AI修改后,把原来的‘诗眼’抹掉了。”钟永许说,AI写诗有其长处,但它是泛化情感表达,会消除作者原有的个性化表达。这也是为什么AI写的诗歌总会让人有一种似曾相识的感觉。
厦门实验小学对待新“编外老师”——AI心理老师“阳光朵朵”时也态度审慎。“阳光朵朵”是能识别微表情、分析呼吸频率的虚拟人,它正成为孩子们倾诉心事的“树洞”。不过,该校校长汤吟莹强调,所有数据仅限心理老师查阅,“技术再先进,也不能越过情感隐私的边界”。
正如华师希平双语学校圆桌论坛上专家们达成的共识:AI不应是讲台的替代者,而是教育创新的推进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