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03月12日·海西晨报·
第A04版
·
城市读本
 |
近年来,海沧区生物医药产业高速发展。图为盛迪医药的工作人员正在生产线上忙碌。企业供图 |
|
晨报记者 胡毓娇
近日,海沧区举办了一场政医企交流会暨生物医药企业恳谈会。会上,11家生物医药行业的企业代表现场提出在临床研究、产品入院等方面的痛点与挑战,政府部门则在现场提供了“对症下药”的解决方案。
这场交流会,实际上是海沧区生物医药产业高速发展的一个剪影。近年来,作为厦门市乃至福建省生物医药产业的核心承载区,海沧区已吸引了500余家生物医药企业。2024年,厦门生物医药港在“全国生物医药产业园区综合竞争力榜单”中位列第13位,并成功跻身全国四大医疗器械特色园区之一。在生物医药行业竞争日趋激烈、各地营商环境“内卷”加剧的大背景下,海沧模式逐渐赢得了企业的高度认可。
海沧模式的核心,实质上是一场政府“刀刃向内”的自我革命,是政府角色定位的深刻变革。在传统模式中,政府更多的是扮演“贴心人”的角色,提供基础服务,满足企业需求。而如今企业更需要“知心人”,这意味着政府不再单纯满足企业的表面需求,而是深入了解企业的痛点,主动发现问题并协助解决,为企业提供全方位的成长支持。海沧区正朝着“知心人”这一方向,推动政府服务的精细化和专业化。
在企业创新发展过程中,企业面临的难题不仅涉及产品研发与市场准入,还涉及繁杂的行政审批流程。海沧精准发现并解决了那些隐蔽的行政审批痛点——即由于政策模糊或跨部门协作不畅形成的“窗外事”。海沧率先成立了“进不了窗口”服务中心,三年来成功解决了超过1600个企业增资扩产遇阻、跨部门审批卡壳等难题。更具突破性的是,海沧在生物医药园区内设立了服务分中心,并联动省药监局,打造了“一站一部两中心”的创新模式,精准解决了企业在临床研究、产品入院、医保定价等方面的难题。这种将“政府柜台”转变为“企业工位”的做法,不仅重塑了政府在行政服务中的角色,更体现了海沧在推动产业发展过程中敢于突破束缚、勇于创新的决心与魄力。
海沧模式的探索,正是政府与企业之间相互信任、共同发展的典范,也为其他地区提供了可复制、可借鉴的经验。当前,制度创新和“软基建”的重要性愈加凸显,海沧的制度创新体现出政府在企业成长过程中的陪伴与支持,这种价值逐渐超越以往的“硬投入”,为区域经济的高质量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
当好“知心人”,海沧助企新模式
 |
近年来,海沧区生物医药产业高速发展。图为盛迪医药的工作人员正在生产线上忙碌。企业供图 |
|
晨报记者 胡毓娇
近日,海沧区举办了一场政医企交流会暨生物医药企业恳谈会。会上,11家生物医药行业的企业代表现场提出在临床研究、产品入院等方面的痛点与挑战,政府部门则在现场提供了“对症下药”的解决方案。
这场交流会,实际上是海沧区生物医药产业高速发展的一个剪影。近年来,作为厦门市乃至福建省生物医药产业的核心承载区,海沧区已吸引了500余家生物医药企业。2024年,厦门生物医药港在“全国生物医药产业园区综合竞争力榜单”中位列第13位,并成功跻身全国四大医疗器械特色园区之一。在生物医药行业竞争日趋激烈、各地营商环境“内卷”加剧的大背景下,海沧模式逐渐赢得了企业的高度认可。
海沧模式的核心,实质上是一场政府“刀刃向内”的自我革命,是政府角色定位的深刻变革。在传统模式中,政府更多的是扮演“贴心人”的角色,提供基础服务,满足企业需求。而如今企业更需要“知心人”,这意味着政府不再单纯满足企业的表面需求,而是深入了解企业的痛点,主动发现问题并协助解决,为企业提供全方位的成长支持。海沧区正朝着“知心人”这一方向,推动政府服务的精细化和专业化。
在企业创新发展过程中,企业面临的难题不仅涉及产品研发与市场准入,还涉及繁杂的行政审批流程。海沧精准发现并解决了那些隐蔽的行政审批痛点——即由于政策模糊或跨部门协作不畅形成的“窗外事”。海沧率先成立了“进不了窗口”服务中心,三年来成功解决了超过1600个企业增资扩产遇阻、跨部门审批卡壳等难题。更具突破性的是,海沧在生物医药园区内设立了服务分中心,并联动省药监局,打造了“一站一部两中心”的创新模式,精准解决了企业在临床研究、产品入院、医保定价等方面的难题。这种将“政府柜台”转变为“企业工位”的做法,不仅重塑了政府在行政服务中的角色,更体现了海沧在推动产业发展过程中敢于突破束缚、勇于创新的决心与魄力。
海沧模式的探索,正是政府与企业之间相互信任、共同发展的典范,也为其他地区提供了可复制、可借鉴的经验。当前,制度创新和“软基建”的重要性愈加凸显,海沧的制度创新体现出政府在企业成长过程中的陪伴与支持,这种价值逐渐超越以往的“硬投入”,为区域经济的高质量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