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情执法守鹭岛 铿锵玫瑰绽芳华 |
现代化治理的至高境界,绝非冰冷规则的简单堆砌,而是流淌着人文温度的城市关怀。在厦门市城市管理行政执法队伍中,女城管队员们以女性特有的温婉与坚韧,在执法一线绽放独特风采。面对违规行为,她们以法为据、以理服人,用清晰严谨的法规解读彰显执法权威;面对群众困惑,她们俯身倾听、耐心释疑,以春风化雨般的温情化解矛盾。正是这种刚柔并济的执法方式,让城市管理既有力度更有温度,赢得了市民的由衷理解与广泛赞誉。她们用实际行动诠释了新时代柔性执法的深刻内涵,为提升城市治理水平贡献着巾帼力量。
今天,让我们走近厦门市执法局的6名女城管,聆听她们的动人故事,感受城管执法的“她力量”。
柔肩担正义 温情铸和谐
“思明区某工地超时施工、噪音扰民,请处理。”接到电话,陈茹颖迅速戴上执法记录仪,拿起执法单,与同事赶往现场。
面对工地经理,陈茹颖说道:“咱们都为人父母,将心比心,如果你的孩子中午放学后无法午休,你会是怎样的心情?”一句话让经理面露愧色,当即承诺整改。同事感慨:“陈姐执法如春风,吹散了矛盾,留下了理解。”
扎根执法一线33年,陈茹颖始终秉持“法”字当头的原则,用女性的细腻与坚韧,在刚性的城市管理中注入温情,谱写了一曲法与情交融的动人乐章。
还有一次,陈茹颖顶着烈日处理工地噪音投诉,检测、取证、开单……连轴转的她制服全都湿透了。忙到午后1点,陈茹颖才发觉她低血糖发作,头晕目眩。有人劝她:“快退休了,别这么拼。”陈茹颖却摆摆手:“站好最后一班岗,才对得起这身制服!”
三年后,陈茹颖将光荣退休。从青涩的监管队员到飒爽的执法骨干,案头的老照片展现了岁月在陈茹颖身上留下的痕迹,但她眼中的热忱从未消失。“把青春献给城市管理,我无怨无悔。”话音未落,她已红了眼眶。
记者还了解到,陈茹颖与海沧区一名贫困女孩结对帮扶。每年,陈茹颖都会带着慰问金上门探望,两人结下了深厚的情谊。“陈阿姨就像一束光,让我相信生活总有希望。”女孩动情地说。
助力城管法治化行稳致远
记者走进办公室时,石梦婷正在伏案审核行政处罚案件材料。只见她的办公桌上,层层叠叠的案卷整齐码放,电脑屏幕上密密麻麻的修订批注见证着专业思考,笔记本中五颜六色的便利贴记录着典型案例的深度剖析。石梦婷介绍,她负责城管执法规章拟订、行政执法案件的听证和审核。
作为法学博士,石梦婷推动《厦门经济特区户外广告设施设置管理办法》等多项关键性法规修订落地,是同事公认的“行家里手”。
早年在同安区担任驻村干部期间,石梦婷就展现出了出色的能力。面对土地征收工作,她曾因村民的不理解而暗自落泪,但依然挨家挨户走访,用真诚与耐心将政策解读化作暖心的家常话。如今从事法制审核工作,她依然保持着这份执着与细致:深入执法一线,为队员们答疑解惑;逐字推敲文书,以专业眼光精准指出问题所在。从田间地头到案头卷宗,她始终用实际行动诠释着基层法治工作者的责任与担当。
“校园里研读的法律是凝固在纸面上的理论,而城市治理中的法律则是流动的实践智慧。”石梦婷深有感触地说,“正是基层的历练,让我真正理解了法律条文如何与现实需求相契合,如何在实践中焕发持久生命力。”
求学时,石梦婷的毕业论文是福建省优秀博士论文;工作后,她学习热情不减,通过了公职律师考核,参与基层普法,被评为市直机关“优秀巾帼宣讲员”。工作之余,她撰写的论文获得第三届东南法治论坛三等奖,并入选《厦门立法30周年论文集》。
“法治的温度,藏在字里行间。”石梦婷用专业与执着,为厦门城市管理法治化注入了力量。
书写一线执法者转型范本
十载寒暑,孙钦琳扎根基层,像一块坚实的基石,默默坚守在城市治理的最前线。哪里有需要,哪里就有她忙碌的身影。她以实干诠释初心使命,在平凡的岗位上书写着不平凡的责任与担当。
2015年,孙钦琳穿上深蓝制服,成为厦门城管队伍中少有的女性执法队员。迎接她的首个挑战便是棘手的工地扬尘与噪声治理。面对这块公认的“硬骨头”,有男同事善意相劝:“这差事又苦又累,还容易得罪人,你不如转到内勤岗位。”孙钦琳却以坚定的目光回应:“执法为民不分性别,男女都一样。”
多年的一线工作,让孙钦琳肤色变成了小麦色。她笑着说:“哪怕不工作的时候,走在路上,我都要看看共享单车摆放是否整齐、工地除尘喷淋设备有没有开启,可能这就是‘职业病’吧!”
去年下半年,随着执法体制改革的推进,孙钦琳的工作岗位发生变化。她转向幕后,从零开始学习组织人事工作。她将“工地作风”化作“绣花功夫”,认真学习思考如何开展干部管理、队伍建设等,并在短时间内上手各项工作。
“刚开始接触人事工作时,真的是一头雾水。”孙钦琳坦言,为了尽快熟悉工作,她查阅了几十万字的文件材料,认真学习相关政策法规,虚心向同事请教。为了完成一份调研报告,她反复修改、精益求精。功夫不负有心人,孙钦琳的调研报告得到上级部门的认可,作为优秀调研报告被推送到省级部门。
“战场”改变,初心却始终如一。孙钦琳书写了一线执法者转型蜕变的生动范本。
“无论是冲锋在前、守护城市的‘盾牌’,还是默默耕耘、穿针引线的‘绣娘’,方式不同,但都是为了完成城市治理的锦绣画卷。”她说。
行走的法规“活宝典”
在大队的办公室,宋旭波正专注地审核着平台上报的噪音扰民案件,快速提出整改意见。
今年已是宋旭波在城管执法一线工作的第10个年头。她像一朵“铿锵玫瑰”,将最美的年华献给了热爱的城管事业。
法学专业科班出身的宋旭波负责大队案件审查。工地噪声超标排放以及粉尘污染案件的每份材料都要在规定时间内完成审查,2023年以来,她完成了310多件已结案行政处罚执法案件卷宗整理工作。
“这份工作需要绝对的认真细致,还有对法律法规的精准把握。”宋旭波轻抚着翻旧了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噪声污染防治法》说道。凭着对城市管理执法操作规范的精准把握,大队始终保持案件处置准确率100%。宋旭波是大队在法律法规方面的“专家”,面对大家的疑问,她就像一本行走的“活宝典”,总是能给予解答。
去年12月份,宋旭波所在的四大队下沉到湖里区。首次现场审核时,宋旭波发现一名执法队员拿着案卷在几个科室间来回奔波。“现场勘验照片没有标注具体方位”“询问笔录缺少关键时间点”……宋旭波当场指出几处瑕疵。那天回程的车上,宋旭波还把执法记录仪记录的案件视频反复看了三遍。
之后,在案件讨论会上,宋旭波以某工地噪声扰民案件为例,讲解她整理出的办案规范,带领队员们逐项梳理证据链。
当看到执法记录仪视频里清晰标注的污染源定位时,队员们恍然大悟:“原来文书规范化真的能提高办案效率!”
“城市管理工作与老百姓的生活息息相关。作为一名城管队员,要文明执法、规范办案,真正为人民办实事。”她说。
织就城市云端安全经纬
清早,城市尚未完全苏醒,市执法局指挥中心的电子地图却已跃动着密集的蓝点,营业噪声、流动摊贩等投诉电话打了进来。张雅丽的手指在键盘上翻飞,她快速勾选处置单位,将案件精准派发至相关部门进行处置。
这是张雅丽在城管战线迎来的第12个“三八”国际劳动妇女节。时间倒回2023年8月的盛夏,张雅丽刚从指挥中心指挥组调任协调组,负责公共安全平台工作。在指挥中心领导和同事们的悉心指导下,她就像一颗种子努力汲取养分,茁壮成长。
指挥中心就是新时代的城管“战场”,既要有绣花功夫,又要有雷霆速度。张雅丽回忆,彼时的公共安全平台日均预警信息五六十条,这让初来乍到的她“压力山大”;刚接手时的七八百件未结案件,更让她感到无比焦虑。
“那时候我的睡眠质量降到冰点,连做梦都在办结案件,还偷偷哭了好几次。可是能怎么办呢?再困难,擦干眼泪,还是要把工作做好。”她说。
张雅丽结合公共安全平台反馈要求,精心制定了结案反馈标准,主动加强与各区沟通协作,一旦遇到问题,就迅速解决。哪怕是在下班时间或者节假日,张雅丽也经常接到各区局的电话,她总是毫不犹豫地投身到各种突发状况的处理之中。
截至2024年12月31日,张雅丽个人结案并反馈12613个案件,成为指挥中心年度结案数量最多的个人。谈及“结案秘诀”,张雅丽坦言,除了勤奋努力,柔性沟通也尤为重要。
在市执法局三大队指挥中心,以张雅丽为代表的十余名女城管工作者,用智慧与汗水编织着城市安全的防护网。她们精准的数据分析和细致的工作态度,助力市执法局在市公共安全平台年度考评中连续两年跻身前三名。每一项荣誉都如同闪耀的勋章,见证着她们的执着与付出。她们如同夜空中璀璨的繁星,用数据编织经纬,以热忱书写担当,谱写着新时代的“木兰传奇”。
“微笑考评”解开商户心结
清晨的厦门老城区,厦门市城市管理综合事务中心专项考评科科长林萌琦轻叩沿街店铺的玻璃门,手中的文件夹里有着昨日的考评记录。“王老板,您店门口的三角梅枝条垂到人行道上了。我画了修剪示意图,您看这样调整既美观又不影响别人通行……”林萌琦的声音轻柔却笃定,以“微笑考评”巧妙解开商户心结。
这是林萌琦22年考评生涯的寻常一幕。她总是用女性特有的细腻与韧性,将冷硬的考评标准化作暖心的城市对话。
无论是乡村、公园、广场还是小区,经常能看到林萌琦手持记录本、步履匆匆的身影。她考评接触的对象除了受考评单位,还有沿街店家甚至小区里的住户。她总是面带微笑,用温柔的语气指出问题,不厌其烦地讲解和指导。
“考评工作需要耐心服务,也需要细心谨慎,心中装着公平,脚下不留余力。”林萌琦常这样对同事们说。
作为科室里的“贴心姐姐”,她总是倾囊相授,不仅带领同事们精准发现问题,更以专业视角指导整改,将考评过程转化为提升效能的契机。
城市绿化无小事,一枝一叶总关情。22年来,林萌琦用脚步丈量这座城市,像一位“城市园丁”,在平凡的岗位上默默奉献,为厦门的高颜值增添了一份力量。她曾多次被局里评为考核优秀、考评“先进个人”和“优秀共产党员”;2017年她还荣获“厦门市劳动模范”称号。
随着城市的高速发展,城市管理工作面临更高要求。园林绿化专业出身的林萌琦重温植物保护知识,参与编写《园林病虫害防治通报》,为考评单位提供了科学的“防治白皮书”。
“城市管理不是冰冷打分,而是帮每片绿叶找到生长的答案。”林萌琦轻抚胸前的党徽,笑着说道,“把市民皱眉的问题变成微笑的风景,就是最好的考评成绩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