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省文联副主席、厦门市文联副主席曾学文: |
推动歌仔戏 走向更大舞台 |
| ||
| ||
|
晨报记者 叶子申
厦门城市职业学院(厦门开放大学)陈心晖
在闽南地区歌仔戏剧本创作及学术研究等方面,福建省文联副主席、厦门市文联副主席曾学文无疑是一位重要的代表人物。多年来,他创作了一批优秀的歌仔戏剧目,如《邵江海》《蝴蝶之恋》《侨批》等,持续展现了新时代歌仔戏在题材开掘、表现形式、审美意识上与当代人文精神和艺术表达的最佳契合点,受到业界广泛认可。
在庆祝建党百年优秀剧作评选中,曾学文创作的歌仔戏《邵江海》入选全国《百部优秀剧作典藏》。而他创作的歌仔戏《蝴蝶之恋》,也开启了海峡两岸戏曲全面合作的先河,被台湾誉为“具有里程碑意义”的剧目。
本期,我们对话曾学文,请他讲述有关歌仔戏的发展与创新。
记者:歌仔戏独特的唱腔、表演形式和音乐特点是什么?
曾学文:歌仔戏从闽南“歌仔”发展而来,其唱腔保留了“歌仔”音乐的通俗易懂、朗朗上口、曲多白少的特点,让一般民众非常容易接受,加上地方色彩浓厚,内容又是百姓熟悉的民间故事、家长里短和男女爱情等,所以一下子就成为台湾和闽南最受观众喜爱的剧种。
歌仔戏表演方面最初是吸收了闽南“车鼓戏”的表演方式,扮男角手拿折扇,扮女角手捏手帕,在寺庙前的广场围一个圈子就唱了起来。由于“悲情”贯穿歌仔戏百年历史,“哭腔”成为歌仔戏最鲜明的艺术标识。歌仔戏的许多曲调单听它的名字就令人心酸,“大哭调”“小哭调”“七字仔哭”“卖药哭”“九字仔哭”“宜兰哭”“运河哭”“琼花哭”“面包哭”“心酸酸”……这完全源于歌仔戏所蕴含的历史背景。历史上闽南人渡台悲歌,以及台湾人被日本殖民者压迫奴役的历史,孕育了“歌仔”的哀怨情愁,唯有用哭腔才能呼喊出心中的郁闷。
记者:在传承过程中,歌仔戏面临的主要困难和挑战有哪些?
曾学文:由于厦门是一个开放的城市,外来人口、非闽南语系的人比例越来越大,在艺术欣赏选择多样化的现代社会,以“说方言”为主的歌仔戏面临受众圈越来越小的问题。这不仅仅是歌仔戏的问题,传统艺术都面临这样的问题。不过,像《侨批》这样的作品,已走出固有的观众群,影响力扩大至省外。我认为,最大的挑战就是我们拿什么样的作品来吸引观众。
记者:在现代社会背景下,厦门歌仔戏进行了哪些创新尝试?
曾学文:厦门处于两岸文化交流的前沿,一直是歌仔戏艺术探索、创新的先锋。厦门歌仔戏一直在进行“民间戏剧向现代都市戏剧转型”的实践,在不断彰显浓郁闽南地域风情的同时,力求满足当代人的审美诉求和审美情趣。厦门歌仔戏研习中心早在20年前就实践了歌仔戏实验戏曲《孟姜女哭长城》,那时候就已应用多媒体,在台湾产生过较大的影响,该剧还成为台湾高校的教学案例。2008年,中心推出了歌仔戏《荷塘梦》,深受观众喜爱。近两年,中心陆续推出的歌仔戏《牡丹亭》《青蛙记》,吸引了众多青年观众。
记者:从市场角度看,歌仔戏如何通过创新吸引更多年轻观众?
曾学文:为了符合年轻观众的审美要求,对于歌仔戏的新剧目创作,我认为可以引进“新产品研发”这一概念,改变既有的“有什么料炒什么菜”的创作观念。“新产品研发”就是一个“新产品”的研制,要从研究选择适应市场需要的产品开始,到产品设计、工艺制造设计,再到投入正常生产的一系列决策过程。广义而言,“新产品研发”还包括“老产品”的改进与换代。
记者:对于歌仔戏未来在厦台两地的协同发展,您有哪些建议和期许?
曾学文:近年来,两岸歌仔戏交流从未中断。特别令人欣喜的是,在交流中,双方秉持“求同存异”的原则,在“比拼”中发挥各自优势和风格,构成了两岸歌仔戏的丰富性,也促使两岸歌仔戏在现代社会快速发展。
海峡两岸全面合作的歌仔戏《蝴蝶之恋》,被誉为“两岸歌仔戏发展里程碑”,在台北创下了“传统戏曲商业售票连演五场”等纪录,共同书写两岸文化新的一页,为两岸歌仔戏未来的合作提供了成功的范例。我希望,两岸可以借鉴《蝴蝶之恋》的经验,以剧目合作为具体实践,相互学习,激荡起各自无限的创造力,开辟出广阔的合作空间和无限的可能。
记者:在全球化文化交流的大背景下,歌仔戏如何走向更广阔的国际舞台?
曾学文:近几年,无论是在剧目的选材上,还是在剧目的创编上,我们都提出了要有国际眼光,因为厦门是著名的侨乡和闽南文化的发源地之一,中外文化在这里交融,造就了它开放包容的性格和海纳百川的气度。厦门舞台艺术精品创作在连接东南亚华侨华人、联通世界、促进国际文化艺术交流方面承担着历史使命和时代角色。所以,无论是在选材上,还是艺术创编上,我们都要有服务国家对外宣传及国际交流合作大局的想法,歌仔戏《侨批》等优秀作品就是这样的思路。问题是,我们有好的剧目,谁来推动它走向国际?仅靠艺术院团自己去联系,是无法走出去的。歌仔戏《侨批》来商谈国外演出的不少,但真正落实,还需要更高层面的推动。
声音
厦门城市职业学院闽南文化与民间艺术传习基地办公室常务副主任 陈心晖:
开展多元合作
注入创新活力
此次厦门城市职业学院(厦门开放大学)“闽南非遗印象”融媒体专栏采访团走进厦门歌仔戏研习中心,请学生担任“非遗体验官”,体验歌仔戏的表演艺术,对话非遗代表性传承人,取得不少收获。
在专栏的带动下,学生得以走进高雅的艺术殿堂,结识“名角”,得到他们的悉心指点和教导,不仅丰富了相关知识,更积累了社会实践的经验。
与此同时,我校闽南文化与民间艺术传习基地与歌仔戏的合作也有了更广阔的前景。一方面,依托该基地,进行歌仔戏的文化展示、名家教学等多方面合作与交流,推动基地的繁荣发展。另一方面,定期在基地内举办歌仔戏表演活动,邀请专业的歌仔戏剧团进行演出,让学生近距离欣赏到了歌仔戏的魅力。
在教学实践方面,我们鼓励学生将歌仔戏元素融入动画创作实践,如角色设计、动作捕捉、音效制作等环节,通过实际操作,提升对歌仔戏元素的理解和应用能力。
未来,我们可以通过在学术研究、课程设置、创意制作、文化传承等多方面开展合作与交流,为歌仔戏等优秀闽南文化传承与创新注入新的活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