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一曲歌仔两岸情 传唱百年戏韵流芳 |
·A10-A12· |
|
2025年02月21日·海西晨报·
第A01版
·
封面
大幕拉开,灯光倾洒,将古朴雅致的歌仔戏舞台映照得如梦似幻。在刚刚过去的春节、元宵节,闽南各地“好戏”连台,曲声悠扬的歌仔戏更是大小舞台上的“常客”。
作为两岸共同孕育的文化瑰宝,歌仔戏将两岸的风土人情和文化特色巧妙融合。无论是在闽南的古厝,还是台湾的老街,都能不时听到歌仔戏那优美婉转的唱腔。
那么,歌仔戏在两岸的传承和发展情况如何?近日,“闽南非遗印象”融媒体采访团走近这项国家级非遗,为您讲述它背后的故事。
两岸文化交流重要纽带
“歌仔戏是海峡两岸同胞共同创造的宝贵艺术形式,是两岸同胞文化交流的重要纽带。”福建省两岸融合发展创新团队成员、福建师范大学闽台区域研究中心教授王进安说。
歌仔戏起源于福建漳州芗江一带的锦歌等曲艺说唱。《漳州芗剧与台湾歌仔戏》作者陈志亮认为,歌仔戏初期的主要唱腔“七字调”以及后来吸取的“倍士调”“大调”“杂念调”“哭调”等,都来自漳州锦歌。明末清初,大批闽南人入台开垦,也把这种说唱方式带到了台湾。久而久之,锦歌调子与台湾当地的“歌仔阵”相结合,形成了歌仔戏。
据厦门市文联相关人士介绍,歌仔戏起初以一男一女对唱为主,后发展为有生、旦、丑三行并兼备科、曲、白的成熟戏剧,经典剧目包括《陈三五娘》《杂货记》《吕蒙正》《梁山伯与祝英台》等。
歌仔戏主要艺术特点在于“歌仔”,歌多白少,唱白口语化,大量吸收民歌小调,内容丰富,通俗易懂,贴近生活。
优秀戏班竞相集结厦门
历史上,厦门一直是闽南人过台湾、下南洋的出发地和回归原乡的重要码头,两岸优秀戏班纷纷在此亮相展演。20世纪20年代前后,歌仔戏传入厦门。1925年,厦门双珠凤戏班班主曾琛聘请台湾歌仔戏师傅戴水宝来厦门传授歌仔戏技艺。该戏班演出的第一个歌仔戏剧目是《山伯英台》,风靡一时。
1939年,台湾歌仔戏班“爱莲社”艺人赛月金、月中娥、子都美等在厦门成立“同意社”,该社后更名为霓光剧团。剧团主要演出地点在龙山戏院,剧目有《冯仙珠》《英台山伯》《陈三五娘》《牛郎织女》等。抗日战争时期,邵江海等民间艺人融合闽南民间曲调,创造了“杂碎调”,推动了歌仔戏艺术创新发展。
新中国成立后,歌仔戏改称芗剧。1959年,著名的群声剧团与福金春剧团合并,成立厦门市芗剧团。该团整理、改编、创作、演出了《火烧楼》《秦香莲》《破狱记》《琼花》等一批传统剧目和现代戏。后因时代因素,剧团解散。1977年,厦门市芗剧团恢复建制;1980年,其更名为厦门市歌仔戏剧团;2011年,其改制划转为厦门歌仔戏研习中心。多年来,该中心创作了一大批精品剧目,如《三家福》《琼花》《羯鼓汉箫》《白鹭女神》《邵江海》《窦娥冤》《蝴蝶之恋》《荷塘蛙声》《渡台曲》《侨批》等,在福建省乃至全国多个戏剧大赛中屡获嘉奖。
厦门市该项目国家级非遗代表性传承人有纪招治、陈志明,省级非遗代表性传承人有庄必芳、庄海蓉、苏燕蓉、曾宝珠、林德和,市级非遗代表性传承人有林丽虹、曾振东、简志静、黄娟娟等。
古老戏曲“圈粉”年轻人
在传承的基础上,闽南地区的歌仔戏积极创新。去年,厦门歌仔戏研习中心推出现代歌仔戏《燕归巢》。“这部剧以群像轻喜剧风格展现新时代乡村风貌,在保持传统唱腔的同时,加入吉他等现代音乐元素,舞美布景融入现代都市元素,吸引新观众。”厦门歌仔戏研习中心党支部书记、主任庄海蓉说。
该中心近期还推出了歌仔戏实验戏剧《青蛙记》,在剧中加入现代戏剧的理念和表现方式,巧妙地融入悬疑元素,情节错综复杂,剧情不断反转,还打破了传统镜框式舞台的表演模式,也吸引了不少年轻人的关注。
优秀的“90后”歌仔戏演员也在舞台上绽放光芒。今年1月,漳浦杨跃宗芗剧团在龙海蔡坑村完成了《薛丁山与樊梨花》首演,现场掌声不断。剧团团长杨跃宗出生于1992年,19岁就成为团里“台柱”、当家小生,一直演到现在。如今,杨跃宗拥有一群忠实粉丝,其中不仅有爷爷奶奶辈的粉丝,还有“80后”“90后”“00后”等。
而在台湾地区,歌仔戏也悄然改变。今年年初,台湾知名歌仔戏团明华园戏剧团发布“元宇宙+歌仔戏”最新成果,积极打造歌仔戏“元宇宙”。剧团以经典歌仔戏剧目《韩湘子》等为蓝本制作数字视频,并上线虚拟主播,带来歌仔戏教学节目,为观众提供数字化观剧体验,希望打动更多年轻观众。
一曲歌仔两岸情 传唱百年戏韵流芳
·A10-A12·
大幕拉开,灯光倾洒,将古朴雅致的歌仔戏舞台映照得如梦似幻。在刚刚过去的春节、元宵节,闽南各地“好戏”连台,曲声悠扬的歌仔戏更是大小舞台上的“常客”。
作为两岸共同孕育的文化瑰宝,歌仔戏将两岸的风土人情和文化特色巧妙融合。无论是在闽南的古厝,还是台湾的老街,都能不时听到歌仔戏那优美婉转的唱腔。
那么,歌仔戏在两岸的传承和发展情况如何?近日,“闽南非遗印象”融媒体采访团走近这项国家级非遗,为您讲述它背后的故事。
两岸文化交流重要纽带
“歌仔戏是海峡两岸同胞共同创造的宝贵艺术形式,是两岸同胞文化交流的重要纽带。”福建省两岸融合发展创新团队成员、福建师范大学闽台区域研究中心教授王进安说。
歌仔戏起源于福建漳州芗江一带的锦歌等曲艺说唱。《漳州芗剧与台湾歌仔戏》作者陈志亮认为,歌仔戏初期的主要唱腔“七字调”以及后来吸取的“倍士调”“大调”“杂念调”“哭调”等,都来自漳州锦歌。明末清初,大批闽南人入台开垦,也把这种说唱方式带到了台湾。久而久之,锦歌调子与台湾当地的“歌仔阵”相结合,形成了歌仔戏。
据厦门市文联相关人士介绍,歌仔戏起初以一男一女对唱为主,后发展为有生、旦、丑三行并兼备科、曲、白的成熟戏剧,经典剧目包括《陈三五娘》《杂货记》《吕蒙正》《梁山伯与祝英台》等。
歌仔戏主要艺术特点在于“歌仔”,歌多白少,唱白口语化,大量吸收民歌小调,内容丰富,通俗易懂,贴近生活。
优秀戏班竞相集结厦门
历史上,厦门一直是闽南人过台湾、下南洋的出发地和回归原乡的重要码头,两岸优秀戏班纷纷在此亮相展演。20世纪20年代前后,歌仔戏传入厦门。1925年,厦门双珠凤戏班班主曾琛聘请台湾歌仔戏师傅戴水宝来厦门传授歌仔戏技艺。该戏班演出的第一个歌仔戏剧目是《山伯英台》,风靡一时。
1939年,台湾歌仔戏班“爱莲社”艺人赛月金、月中娥、子都美等在厦门成立“同意社”,该社后更名为霓光剧团。剧团主要演出地点在龙山戏院,剧目有《冯仙珠》《英台山伯》《陈三五娘》《牛郎织女》等。抗日战争时期,邵江海等民间艺人融合闽南民间曲调,创造了“杂碎调”,推动了歌仔戏艺术创新发展。
新中国成立后,歌仔戏改称芗剧。1959年,著名的群声剧团与福金春剧团合并,成立厦门市芗剧团。该团整理、改编、创作、演出了《火烧楼》《秦香莲》《破狱记》《琼花》等一批传统剧目和现代戏。后因时代因素,剧团解散。1977年,厦门市芗剧团恢复建制;1980年,其更名为厦门市歌仔戏剧团;2011年,其改制划转为厦门歌仔戏研习中心。多年来,该中心创作了一大批精品剧目,如《三家福》《琼花》《羯鼓汉箫》《白鹭女神》《邵江海》《窦娥冤》《蝴蝶之恋》《荷塘蛙声》《渡台曲》《侨批》等,在福建省乃至全国多个戏剧大赛中屡获嘉奖。
厦门市该项目国家级非遗代表性传承人有纪招治、陈志明,省级非遗代表性传承人有庄必芳、庄海蓉、苏燕蓉、曾宝珠、林德和,市级非遗代表性传承人有林丽虹、曾振东、简志静、黄娟娟等。
古老戏曲“圈粉”年轻人
在传承的基础上,闽南地区的歌仔戏积极创新。去年,厦门歌仔戏研习中心推出现代歌仔戏《燕归巢》。“这部剧以群像轻喜剧风格展现新时代乡村风貌,在保持传统唱腔的同时,加入吉他等现代音乐元素,舞美布景融入现代都市元素,吸引新观众。”厦门歌仔戏研习中心党支部书记、主任庄海蓉说。
该中心近期还推出了歌仔戏实验戏剧《青蛙记》,在剧中加入现代戏剧的理念和表现方式,巧妙地融入悬疑元素,情节错综复杂,剧情不断反转,还打破了传统镜框式舞台的表演模式,也吸引了不少年轻人的关注。
优秀的“90后”歌仔戏演员也在舞台上绽放光芒。今年1月,漳浦杨跃宗芗剧团在龙海蔡坑村完成了《薛丁山与樊梨花》首演,现场掌声不断。剧团团长杨跃宗出生于1992年,19岁就成为团里“台柱”、当家小生,一直演到现在。如今,杨跃宗拥有一群忠实粉丝,其中不仅有爷爷奶奶辈的粉丝,还有“80后”“90后”“00后”等。
而在台湾地区,歌仔戏也悄然改变。今年年初,台湾知名歌仔戏团明华园戏剧团发布“元宇宙+歌仔戏”最新成果,积极打造歌仔戏“元宇宙”。剧团以经典歌仔戏剧目《韩湘子》等为蓝本制作数字视频,并上线虚拟主播,带来歌仔戏教学节目,为观众提供数字化观剧体验,希望打动更多年轻观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