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泛黄电话号簿里的流金岁月 |
晨报老读者见证通信变迁,深情讲述20世纪90年代的厦门往事 |
|
2025年02月19日·海西晨报·
第A05版
·
城市读本
 |
《1990厦门电话号簿》。记者 晋君 摄 |
|
 |
魏镇轩是晨报的忠实读者。 记者 晋君 摄 |
|
晨报记者 晋君 实习生 蔡亦琳
电话号簿曾经是“百科全书”一般的存在,涉及老百姓生活的方方面面,可以说无人不晓。
今年82岁的魏镇轩老人是湖里街道康乐社区居民,近日他在整理家中物品时,发现了一本《1990厦门电话号簿》,回想起了许多珍贵的往事。
记者来到老人家中,与他一起翻阅这本厚重的电话号簿,透过泛黄的纸页,回望那段流金岁月。
固定电话曾是“奢侈品”
魏镇轩介绍,该电话号簿收录了7600多名厦门市民的电话号码,数量并不多,可见当时电话机是少数人才能拥有的“奢侈品”。个人电话号码根据姓氏笔画由简到繁排列,以丁姓开头、酆姓结尾,查找很便利。当时电话号码只有5位数。
魏镇轩退休前是厦门六中的一名教师。据他回忆,20世纪50年代,固定电话主要用于工厂企业的销售联系,普通家庭很少安装。他最初接触固定电话是在读小学的时候,其父所在的厦门电池厂在厂里和营业部各安装了一部电话。
1991年,魏镇轩通过学校的教师优惠活动,以2000多元的价格,在家里安装了一部固定电话。“那个时候,我们教师的月平均工资只有两百多元,这笔费用相当于我一年的工资,无疑是一笔巨款。”魏镇轩说,也就是在安装固定电话时,他获赠了这本《1990厦门电话号簿》。
极少数中学拥有三部固话
通过这本电话号簿,可以了解到当时政府部门一般都有固定电话。看湖里区的电话号码时,魏镇轩发现了一件有趣的事情:当时的湖里街道办事处位于旧湖里村,只有一台固定电话,号码是“41455”;原湖里街道财政所也只有一部固定电话,号码是“43395”。魏镇轩说:“当时湖里街道所在地被人们称为‘山场’,而现在的湖里街道到处是楼房、街区和公园,今非昔比。”
魏镇轩从电话号簿中还看出,当时厦门的小学一般只有一部固定电话;中学多数有两部固定电话,一台设在校长室或党支部办公室,另一台设在传达室。极少数中学有3部固定电话,如厦门六中。相比之下,厦门的大宾馆和大企业则“气派”多了,如华联酒店有58部电话机,每个客房都有一台;厦门工程机械厂则有122部电话机。
通过电话簿与老友重逢
记者看到,这本电话号簿中除了印有固定电话号码外,扉页、封底还印有酒店和外贸公司等商业广告。魏镇轩介绍,在该书中邮电业务电话号码表上写有“查复北京时间,电话号码是‘117’,受理单位是报时台”。也就是说,当时如果想要核对时间,可以拨打“117”。
值得一提的是,通过这本电话号簿,魏镇轩找到了久未联系的高中同学。“我们自高中毕业后就失去了联系,我到厦门大学读书,他到福州大学就读。我拨打电话联系到了他,我们不但见了面,而且通过他还找到了其他几名同学。”
以电话号簿为媒,可以看到通信变迁为人民生活和社会进步带来的巨大影响,也可以感受到厦门城市发展的日新月异。“作为一名厦门市民,我感到无比骄傲和自豪。”他说。
相关新闻
因为晨报 他购买了手机
退休后,魏镇轩笔耕不辍。爱写文章的他是晨报的忠实读者,也是一名评报员,积极参与报社活动。他告诉记者:“因为家里有固定电话,我也比较节俭,在很长一段时间我都没有买手机。”
“我第一次买手机的经历,与晨报颇具渊源。”据介绍,2016年,晨报携手旅行社推出活动,读者参与征文,可免费体验客家民俗文化两日游。为了记录这次旅途见闻,并与报社和读者分享,魏镇轩决定购买一部智能手机。“我不但拍了照,还用手机写下所见所闻,并第一时间投稿。我也是当时参加旅游的读者中,唯一一个将作品刊登在晨报的。”魏镇轩说,如今智能手机成为他生活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也成为他了解世界、沟通世界的一座桥梁。
泛黄电话号簿里的流金岁月
晨报老读者见证通信变迁,深情讲述20世纪90年代的厦门往事
 |
《1990厦门电话号簿》。记者 晋君 摄 |
|
 |
魏镇轩是晨报的忠实读者。 记者 晋君 摄 |
|
晨报记者 晋君 实习生 蔡亦琳
电话号簿曾经是“百科全书”一般的存在,涉及老百姓生活的方方面面,可以说无人不晓。
今年82岁的魏镇轩老人是湖里街道康乐社区居民,近日他在整理家中物品时,发现了一本《1990厦门电话号簿》,回想起了许多珍贵的往事。
记者来到老人家中,与他一起翻阅这本厚重的电话号簿,透过泛黄的纸页,回望那段流金岁月。
固定电话曾是“奢侈品”
魏镇轩介绍,该电话号簿收录了7600多名厦门市民的电话号码,数量并不多,可见当时电话机是少数人才能拥有的“奢侈品”。个人电话号码根据姓氏笔画由简到繁排列,以丁姓开头、酆姓结尾,查找很便利。当时电话号码只有5位数。
魏镇轩退休前是厦门六中的一名教师。据他回忆,20世纪50年代,固定电话主要用于工厂企业的销售联系,普通家庭很少安装。他最初接触固定电话是在读小学的时候,其父所在的厦门电池厂在厂里和营业部各安装了一部电话。
1991年,魏镇轩通过学校的教师优惠活动,以2000多元的价格,在家里安装了一部固定电话。“那个时候,我们教师的月平均工资只有两百多元,这笔费用相当于我一年的工资,无疑是一笔巨款。”魏镇轩说,也就是在安装固定电话时,他获赠了这本《1990厦门电话号簿》。
极少数中学拥有三部固话
通过这本电话号簿,可以了解到当时政府部门一般都有固定电话。看湖里区的电话号码时,魏镇轩发现了一件有趣的事情:当时的湖里街道办事处位于旧湖里村,只有一台固定电话,号码是“41455”;原湖里街道财政所也只有一部固定电话,号码是“43395”。魏镇轩说:“当时湖里街道所在地被人们称为‘山场’,而现在的湖里街道到处是楼房、街区和公园,今非昔比。”
魏镇轩从电话号簿中还看出,当时厦门的小学一般只有一部固定电话;中学多数有两部固定电话,一台设在校长室或党支部办公室,另一台设在传达室。极少数中学有3部固定电话,如厦门六中。相比之下,厦门的大宾馆和大企业则“气派”多了,如华联酒店有58部电话机,每个客房都有一台;厦门工程机械厂则有122部电话机。
通过电话簿与老友重逢
记者看到,这本电话号簿中除了印有固定电话号码外,扉页、封底还印有酒店和外贸公司等商业广告。魏镇轩介绍,在该书中邮电业务电话号码表上写有“查复北京时间,电话号码是‘117’,受理单位是报时台”。也就是说,当时如果想要核对时间,可以拨打“117”。
值得一提的是,通过这本电话号簿,魏镇轩找到了久未联系的高中同学。“我们自高中毕业后就失去了联系,我到厦门大学读书,他到福州大学就读。我拨打电话联系到了他,我们不但见了面,而且通过他还找到了其他几名同学。”
以电话号簿为媒,可以看到通信变迁为人民生活和社会进步带来的巨大影响,也可以感受到厦门城市发展的日新月异。“作为一名厦门市民,我感到无比骄傲和自豪。”他说。
相关新闻
因为晨报 他购买了手机
退休后,魏镇轩笔耕不辍。爱写文章的他是晨报的忠实读者,也是一名评报员,积极参与报社活动。他告诉记者:“因为家里有固定电话,我也比较节俭,在很长一段时间我都没有买手机。”
“我第一次买手机的经历,与晨报颇具渊源。”据介绍,2016年,晨报携手旅行社推出活动,读者参与征文,可免费体验客家民俗文化两日游。为了记录这次旅途见闻,并与报社和读者分享,魏镇轩决定购买一部智能手机。“我不但拍了照,还用手机写下所见所闻,并第一时间投稿。我也是当时参加旅游的读者中,唯一一个将作品刊登在晨报的。”魏镇轩说,如今智能手机成为他生活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也成为他了解世界、沟通世界的一座桥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