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泾源小记者学唱闽南童谣 |
他们用脚步丈量厦门这座滨海城市的独特魅力 |
|
2025年01月15日·海西晨报·
第A08版
·
特别报道
 |
▼小记者在南普陀寺领取福联。 |
|
 |
▲林晓蕾向小记者们介绍如何调度公交。 |
|
 |
▶小记者在胡里山炮台合影留念。 |
|
 |
◀“厦门最美公交司机”林晓蕾和泾源小记者一起唱闽南童谣。 本版图片 记者 邵育洋 摄 |
|
晨报记者 谢祯
见习记者 易奕
“讨海人,看鱼冬,有时出大海,有时停内港……”宁夏娃学起了闽南童谣。昨日,“山海情、公益心,向光前行!”宁夏泾源小记者厦门研学活动继续开展。孩子们用脚步丈量这座滨海城市的独特魅力,也用心感受厦门深厚的文化底蕴。
乘坐童谣巴士
闽南传统文化直抵童心
昨日下午,小记者们坐上了“闽南童谣斗阵行”主题巴士。巴士车身印有经典闽南童谣与插画,吸引了孩子们的目光。
乘坐巴士,孩子们到达位于第一码头公交场站的爱心驿站,见到了被称为“厦门最美公交司机”的林晓蕾。去年刚刚退休的林晓蕾,虽然已不再穿梭于公交线路,但依然用自己的方式传递着温暖。这一次,林晓蕾特意赶到爱心驿站,为宁夏泾源小记者讲述厦门公交驾驶员的一天,并教授孩子们唱闽南童谣。
在林晓蕾的带领下,孩子们学习了闽南童谣《讨海人》和《月令歌》。《讨海人》用简单的词句,描绘了闽南先民出海捕鱼的场景,而《月令歌》则生动展现了闽南地区四季的农事与习俗。“讨海人,看鱼冬,有时出大海,有时停内港……”林晓蕾一句句教发音,孩子们跟着一句句认真学,还时不时提出疑问,现场气氛轻松活泼。
“闽南童谣唱起来十分欢快有趣,我感受到了厦门小朋友的童真美好。”泾源县第二中学七年(2)班的李想说。
走进百年炮台
厚重历史气息扑面而来
具有百年历史的胡里山炮台引起了泾源小记者们的浓厚兴趣。在这里,他们开启了一场穿越时空的对话。
克虏伯大炮让孩子们印象深刻。这门重达几十吨的古炮,曾在抵御外敌入侵时发挥重要作用。“历史上它守护了厦门的和平,是一件令人震撼的文物,也体现了前人的智慧。”泾源县第一中学七年(2)班的马子欣感慨道。
随后,小记者们来到南普陀寺。在这一佛教圣地,孩子们感受到了宁静与温暖。在祈福区域,他们每人领取了一份“好事发生”福联。
午后,小记者们来到环岛路沙滩。在“一国两制 统一中国”标语牌前,晨报记者向小记者们讲述了两岸关系的意义和发展过程。孩子们认真聆听、积极提问,进一步加深了对祖国和平统一的理解。
望着无边无际的蔚蓝海面,孩子们的兴奋之情难以抑制。他们像一群放飞的小鸟,欢呼着、奔跑着,向大海冲去,脱下鞋子,光着脚丫踩在柔软的沙滩上,感受细沙从指缝间滑过,欢声笑语在阳光下飘荡。
声音
共青团泾源县委副书记伍敏敏:
情感在交流中升华
友谊在交流中传递
“闽宁协作”,这是一个在泾源家喻户晓的词。走进泾源,你会发现大街小巷、校园村落、田间地头、房屋大棚到处都有闽宁协作的影子。有以“闽宁协作”命名的产业园、有以“集美”命名的移民村、有以“山海情”命名的主题公园等。这一切都彰显了山海两地情深。
泾河水长,闽江水甜。在闽宁协作机制的引领下,我们同海西晨报社举办了这次泾源小记者赴厦门研学活动,25名泾源小记者踏上了跨越山海的生活之旅、圆梦之旅。我相信,这会在他们的心中播下新闻梦想的种子、科学文化梦想的种子,更会在他们心中播下跨越千山万水、续写闽宁情缘的使者种子。活动也为两地青少年提供了一个锻炼自我、增长见识的平台。
我们很感谢海西晨报社为泾源小记者们精心准备的丰富研学活动、提供的周到生活服务,我们在这里真正感受到了家人般的关怀。希望闽宁两地青少年珍惜此次机会,加强学习与交流,让情感在交流中升华,让友谊在交流中传递。
(记者 谢祯 见习记者 易奕 整理)
泾源小记者学唱闽南童谣
他们用脚步丈量厦门这座滨海城市的独特魅力
 |
▼小记者在南普陀寺领取福联。 |
|
 |
▲林晓蕾向小记者们介绍如何调度公交。 |
|
 |
▶小记者在胡里山炮台合影留念。 |
|
 |
◀“厦门最美公交司机”林晓蕾和泾源小记者一起唱闽南童谣。 本版图片 记者 邵育洋 摄 |
|
晨报记者 谢祯
见习记者 易奕
“讨海人,看鱼冬,有时出大海,有时停内港……”宁夏娃学起了闽南童谣。昨日,“山海情、公益心,向光前行!”宁夏泾源小记者厦门研学活动继续开展。孩子们用脚步丈量这座滨海城市的独特魅力,也用心感受厦门深厚的文化底蕴。
乘坐童谣巴士
闽南传统文化直抵童心
昨日下午,小记者们坐上了“闽南童谣斗阵行”主题巴士。巴士车身印有经典闽南童谣与插画,吸引了孩子们的目光。
乘坐巴士,孩子们到达位于第一码头公交场站的爱心驿站,见到了被称为“厦门最美公交司机”的林晓蕾。去年刚刚退休的林晓蕾,虽然已不再穿梭于公交线路,但依然用自己的方式传递着温暖。这一次,林晓蕾特意赶到爱心驿站,为宁夏泾源小记者讲述厦门公交驾驶员的一天,并教授孩子们唱闽南童谣。
在林晓蕾的带领下,孩子们学习了闽南童谣《讨海人》和《月令歌》。《讨海人》用简单的词句,描绘了闽南先民出海捕鱼的场景,而《月令歌》则生动展现了闽南地区四季的农事与习俗。“讨海人,看鱼冬,有时出大海,有时停内港……”林晓蕾一句句教发音,孩子们跟着一句句认真学,还时不时提出疑问,现场气氛轻松活泼。
“闽南童谣唱起来十分欢快有趣,我感受到了厦门小朋友的童真美好。”泾源县第二中学七年(2)班的李想说。
走进百年炮台
厚重历史气息扑面而来
具有百年历史的胡里山炮台引起了泾源小记者们的浓厚兴趣。在这里,他们开启了一场穿越时空的对话。
克虏伯大炮让孩子们印象深刻。这门重达几十吨的古炮,曾在抵御外敌入侵时发挥重要作用。“历史上它守护了厦门的和平,是一件令人震撼的文物,也体现了前人的智慧。”泾源县第一中学七年(2)班的马子欣感慨道。
随后,小记者们来到南普陀寺。在这一佛教圣地,孩子们感受到了宁静与温暖。在祈福区域,他们每人领取了一份“好事发生”福联。
午后,小记者们来到环岛路沙滩。在“一国两制 统一中国”标语牌前,晨报记者向小记者们讲述了两岸关系的意义和发展过程。孩子们认真聆听、积极提问,进一步加深了对祖国和平统一的理解。
望着无边无际的蔚蓝海面,孩子们的兴奋之情难以抑制。他们像一群放飞的小鸟,欢呼着、奔跑着,向大海冲去,脱下鞋子,光着脚丫踩在柔软的沙滩上,感受细沙从指缝间滑过,欢声笑语在阳光下飘荡。
声音
共青团泾源县委副书记伍敏敏:
情感在交流中升华
友谊在交流中传递
“闽宁协作”,这是一个在泾源家喻户晓的词。走进泾源,你会发现大街小巷、校园村落、田间地头、房屋大棚到处都有闽宁协作的影子。有以“闽宁协作”命名的产业园、有以“集美”命名的移民村、有以“山海情”命名的主题公园等。这一切都彰显了山海两地情深。
泾河水长,闽江水甜。在闽宁协作机制的引领下,我们同海西晨报社举办了这次泾源小记者赴厦门研学活动,25名泾源小记者踏上了跨越山海的生活之旅、圆梦之旅。我相信,这会在他们的心中播下新闻梦想的种子、科学文化梦想的种子,更会在他们心中播下跨越千山万水、续写闽宁情缘的使者种子。活动也为两地青少年提供了一个锻炼自我、增长见识的平台。
我们很感谢海西晨报社为泾源小记者们精心准备的丰富研学活动、提供的周到生活服务,我们在这里真正感受到了家人般的关怀。希望闽宁两地青少年珍惜此次机会,加强学习与交流,让情感在交流中升华,让友谊在交流中传递。
(记者 谢祯 见习记者 易奕 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