厦门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妇产科副主任周颖: |
为产妇推开迎接光明的“生门” |
|
|
2025年01月03日·海西晨报·
第A07版
·
城市读本
|
周颖 |
|
晨报记者 曾昊然 通讯员 李欣
在纪录片《生门》中有这样一句话:“生孩子就像过门,孩子过的是生门,母亲过的是鬼门。”分娩剧痛后迎来的新生,就像黑夜破晓后的黎明,而厦门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妇产科副主任(负责产科病区)周颖所做的,就是为产妇推开迎接光明的生门。
“医”路走来15载,周颖已记不清自己抢救过多少宫颈机能不全、凶险性前置胎盘、产后大出血的危重症孕产妇,也数不清为多少新生命的顺利降生而欢欣鼓舞。她在自己所热爱的“世界”里“闪闪发光”,让产房内总是充满欢笑声。
从小许下心愿
“要做酷酷的医生姐姐”
小时候,周颖因为发烧去医院看病,每次看医生姐姐干净利落地配药、为患者治好病,都觉得“特别有范”。“等我长大了,也要做酷酷的医生姐姐。”就这样,她许下了“成为一名医生”的心愿。2001年,周颖以优异的成绩考上北京大学医学部首批八年制本硕博连读班,就此拉开了她“医者生涯”的序幕。
实习期间,周颖在北京大学第三医院师从全国知名妇产科专家乔杰院士,在乔杰院士的指导下,她深深被这门为人带来好“孕”的学科吸引。“产科是医院里唯一一个涉及两条生命的科室,对医生综合能力要求很高,要求医生及时做出正确反应,否则可能危及两条生命。”喜欢迎接挑战的周颖,义无反顾地接下了守护母婴健康的重担。
2009年博士毕业后,周颖和爱人一起来到厦门定居,并在厦大附属第一医院工作至今。她说:“读大学的时候来厦门旅游过,对厦门的环境非常喜欢。”
助科室屹立“金字塔尖”
高危孕产妇慕名而来
危重症孕产妇的救治水平,是产科中屹立在“金字塔尖”的技术。厦大附属第一医院产科作为厦门市孕产妇危急重症转诊中心,担负起了产科中继站的角色,全厦门三分之二的红色高危风险(最高危级)的孕产妇都在这里进行救治,省内其他地区高危孕产妇也慕名而来。
在周颖的带领下,科室综合实力在闽西南地区处于领先水平,开展了前置胎盘并胎盘植入剖宫产手术、臀位外倒转术、宫颈环扎术、双胎妊娠阴道分娩等多个复杂术式;开设多个亚专科门诊,包括妊娠合并自身免疫疾病、妊娠糖尿病、前置胎盘等门诊;还设立了妊娠合并心脏病、妊娠合并肾病等高危孕产妇多学科门诊。
周颖透露,未来科室将在建设好厦门孕产妇危急重症转诊中心的同时,向国内一线水平看齐,组建更高水平的多学科诊疗团队,继续提升高龄、高危孕产妇的救治成功率;做好妊娠期高血压、糖尿病群体的预防管理,把关口前移,达到“未病先治”的效果;同时,开设更多产科专病门诊,为产妇提供高质量、个性化的诊疗服务。
案例
克服重重困难
圆40岁女子当母亲的梦
产科病房前的这扇窗,迎接白天黑夜的到来,也迎接每一个新生命的诞生。
40岁的黄女士(化名)是一位高龄产妇,她一直有一个当母亲的梦,10年来尝试了各种方法均没有怀上,直到通过试管技术才怀上了一对双胞胎。医生告诉她,她的卵巢功能退化,这是她最后一次妊娠的机会。然而在孕19周时,意外还是降临了:黄女士出现了腹痛阴道流血,经过保胎仍自然流产了一个胎儿。不幸中的万幸是,另一个胎儿还在子宫里,且黄女士腹痛的情况暂时缓解了。
“求您帮我保住胎儿,这是我最后一次当母亲的机会了。”鉴于黄女士强烈的保胎意愿,周颖制定了双胎延迟分娩方案,带领科室团队为其完成了紧急宫颈环扎手术,术后进行抑制宫缩、加强抗感染治疗。值得一提的是,双胎延迟分娩平均保胎周期一般是6-7周,而黄女士的时间却超过了14周。其间,产科团队克服重重困难,直到孕34周时黄女士顺利分娩,宝宝出生体重4斤多,评分10分,终于圆了黄女士十年来当母亲的梦。
将身患肺癌产妇
从“死神”手中抢回
2021年9月,妊娠26周多的王女士被120救护车送到了厦大附属第一医院,此时她已呼吸困难、全身瘀斑。医护人员初步判断王女士是位DIC患者。
DIC全称“弥散性血管内凝血”,是指凝血物质短时间内大量消耗,凝血功能严重受损,随时可能出现脑出血、消化道出血,危及生命。体检中发现,王女士颈部有多个肿大淋巴结,肝脏脾门多个肿物,医生初步考虑王女士出现DIC一系列危险症状的罪魁祸首是恶性肿瘤。
周颖、吴芹等产科专家,调动全科室医护人员力量,多线同步展开抢救计划:联系血制品纠正DIC,紧急为患者提供呼吸支持,紧急进行肺部CTA排查肺栓塞;联系超声科团队,第一时间为王女士安排穿刺活检,以最快速度获取病理结果,明确肿瘤性质。在市卫健委妇幼处和医院医务部大力支持下,医院召开多学科大会诊,20多位专家经过2个小时的讨论,最终确定了诊疗计划。
“没有第一时间拿到病理报告,展开精准治疗,王女士的生命很可能坚持不到3天。”因此病理科在王女士入院第二天就发出包括有靶向治疗指导结果的病理报告,比正常情况提前10天。经过短短两天的靶向药物治疗,王女士DIC的全部指标都正常了,原本奄奄一息的她不需要吸氧了,并可下地行走。再经过几天的积极治疗,王女士各项指标均恢复正常,生命体征平稳。妊娠满39周后,王女士再次入院准备分娩。同年12月24日下午,王女士顺产一健康男婴,出生体重5斤1两。
厦门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妇产科副主任周颖:
为产妇推开迎接光明的“生门”
|
周颖 |
|
晨报记者 曾昊然 通讯员 李欣
在纪录片《生门》中有这样一句话:“生孩子就像过门,孩子过的是生门,母亲过的是鬼门。”分娩剧痛后迎来的新生,就像黑夜破晓后的黎明,而厦门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妇产科副主任(负责产科病区)周颖所做的,就是为产妇推开迎接光明的生门。
“医”路走来15载,周颖已记不清自己抢救过多少宫颈机能不全、凶险性前置胎盘、产后大出血的危重症孕产妇,也数不清为多少新生命的顺利降生而欢欣鼓舞。她在自己所热爱的“世界”里“闪闪发光”,让产房内总是充满欢笑声。
从小许下心愿
“要做酷酷的医生姐姐”
小时候,周颖因为发烧去医院看病,每次看医生姐姐干净利落地配药、为患者治好病,都觉得“特别有范”。“等我长大了,也要做酷酷的医生姐姐。”就这样,她许下了“成为一名医生”的心愿。2001年,周颖以优异的成绩考上北京大学医学部首批八年制本硕博连读班,就此拉开了她“医者生涯”的序幕。
实习期间,周颖在北京大学第三医院师从全国知名妇产科专家乔杰院士,在乔杰院士的指导下,她深深被这门为人带来好“孕”的学科吸引。“产科是医院里唯一一个涉及两条生命的科室,对医生综合能力要求很高,要求医生及时做出正确反应,否则可能危及两条生命。”喜欢迎接挑战的周颖,义无反顾地接下了守护母婴健康的重担。
2009年博士毕业后,周颖和爱人一起来到厦门定居,并在厦大附属第一医院工作至今。她说:“读大学的时候来厦门旅游过,对厦门的环境非常喜欢。”
助科室屹立“金字塔尖”
高危孕产妇慕名而来
危重症孕产妇的救治水平,是产科中屹立在“金字塔尖”的技术。厦大附属第一医院产科作为厦门市孕产妇危急重症转诊中心,担负起了产科中继站的角色,全厦门三分之二的红色高危风险(最高危级)的孕产妇都在这里进行救治,省内其他地区高危孕产妇也慕名而来。
在周颖的带领下,科室综合实力在闽西南地区处于领先水平,开展了前置胎盘并胎盘植入剖宫产手术、臀位外倒转术、宫颈环扎术、双胎妊娠阴道分娩等多个复杂术式;开设多个亚专科门诊,包括妊娠合并自身免疫疾病、妊娠糖尿病、前置胎盘等门诊;还设立了妊娠合并心脏病、妊娠合并肾病等高危孕产妇多学科门诊。
周颖透露,未来科室将在建设好厦门孕产妇危急重症转诊中心的同时,向国内一线水平看齐,组建更高水平的多学科诊疗团队,继续提升高龄、高危孕产妇的救治成功率;做好妊娠期高血压、糖尿病群体的预防管理,把关口前移,达到“未病先治”的效果;同时,开设更多产科专病门诊,为产妇提供高质量、个性化的诊疗服务。
案例
克服重重困难
圆40岁女子当母亲的梦
产科病房前的这扇窗,迎接白天黑夜的到来,也迎接每一个新生命的诞生。
40岁的黄女士(化名)是一位高龄产妇,她一直有一个当母亲的梦,10年来尝试了各种方法均没有怀上,直到通过试管技术才怀上了一对双胞胎。医生告诉她,她的卵巢功能退化,这是她最后一次妊娠的机会。然而在孕19周时,意外还是降临了:黄女士出现了腹痛阴道流血,经过保胎仍自然流产了一个胎儿。不幸中的万幸是,另一个胎儿还在子宫里,且黄女士腹痛的情况暂时缓解了。
“求您帮我保住胎儿,这是我最后一次当母亲的机会了。”鉴于黄女士强烈的保胎意愿,周颖制定了双胎延迟分娩方案,带领科室团队为其完成了紧急宫颈环扎手术,术后进行抑制宫缩、加强抗感染治疗。值得一提的是,双胎延迟分娩平均保胎周期一般是6-7周,而黄女士的时间却超过了14周。其间,产科团队克服重重困难,直到孕34周时黄女士顺利分娩,宝宝出生体重4斤多,评分10分,终于圆了黄女士十年来当母亲的梦。
将身患肺癌产妇
从“死神”手中抢回
2021年9月,妊娠26周多的王女士被120救护车送到了厦大附属第一医院,此时她已呼吸困难、全身瘀斑。医护人员初步判断王女士是位DIC患者。
DIC全称“弥散性血管内凝血”,是指凝血物质短时间内大量消耗,凝血功能严重受损,随时可能出现脑出血、消化道出血,危及生命。体检中发现,王女士颈部有多个肿大淋巴结,肝脏脾门多个肿物,医生初步考虑王女士出现DIC一系列危险症状的罪魁祸首是恶性肿瘤。
周颖、吴芹等产科专家,调动全科室医护人员力量,多线同步展开抢救计划:联系血制品纠正DIC,紧急为患者提供呼吸支持,紧急进行肺部CTA排查肺栓塞;联系超声科团队,第一时间为王女士安排穿刺活检,以最快速度获取病理结果,明确肿瘤性质。在市卫健委妇幼处和医院医务部大力支持下,医院召开多学科大会诊,20多位专家经过2个小时的讨论,最终确定了诊疗计划。
“没有第一时间拿到病理报告,展开精准治疗,王女士的生命很可能坚持不到3天。”因此病理科在王女士入院第二天就发出包括有靶向治疗指导结果的病理报告,比正常情况提前10天。经过短短两天的靶向药物治疗,王女士DIC的全部指标都正常了,原本奄奄一息的她不需要吸氧了,并可下地行走。再经过几天的积极治疗,王女士各项指标均恢复正常,生命体征平稳。妊娠满39周后,王女士再次入院准备分娩。同年12月24日下午,王女士顺产一健康男婴,出生体重5斤1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