晨报今起推出系列报道,聚焦新一批厦门综合改革试点经验全国推广 |
标准创新促集装箱式锂电池出海 |
编者按 |
|
2024年12月31日,国家发展改革委公布《关于推广借鉴上海浦东新区、深圳、厦门综合改革试点创新举措和典型经验的通知》,在全国推广厦门13项、上海浦东11项、深圳8项综合改革试点创新举措和典型经验。此次厦门在全国推广的13项综合改革试点经验,全面覆盖要素市场化改革、科技创新体制机制、高水平对外开放、优化营商环境、社会事业和空间治理五个方面。
今起,晨报推出系列报道,生动展示这13项综合改革试点经验,坚定改革信念,凝聚改革共识,增强改革自觉,弘扬改革精神,奋力开创厦门各项事业改革发展崭新局面。
晨报记者 叶子申
创新混合产业用地供应、构建知识产权行刑衔接协同保护机制、推行工业产品“质量问题清零”标准和监管体系……当前,新一批厦门综合改革试点经验正在向全国推广。记者近日采访获悉,这些厦门综合改革试点经验,均在改革推进中形成了较为成熟的实践经验和行之有效的常态化制度安排,具备向更大范围复制推广的基础和条件。
[要素市场化改革]
创新混合产业用地供应
车辆往来穿梭、桩机抓紧施工,这个冬天,厦门岛外翔安南部片区工地一派火热的建设图景,工人抢抓序时进度,全力推进项目建设。
据悉,翔安南部片区率先在全省范围内尝试新型混合产业用地成片综合开发模式,其中的A1组团/新兴科创产业园项目总用地面积约27.9公顷,规划总建筑面积约63.1万平方米,土地用途包括软件研发、保障性租赁住房、商业、社区运动场、公交首末站等,建设面向临空航空、绿色能源新材料、生命健康、新一代信息技术等产业类型。
“未来,这里将以软件研发产业空间为核心,同时配套公寓、商场、体育场地等生活空间。”翔安南部片区开发建设指挥部相关人士表示,新型混合产业用地成片综合开发模式,创新地将第四代通用厂房、软件研发、中试车间进行混合布局,支持软件研发、工业制造等多领域产业用地与商业租赁、公寓及供电设施等配套用地同宗混合出让。这种模式能将产业与生活功能紧凑安排在同一区域内,实现产业链生态集约高效布局、产城一体混合开发建设。
记者从厦门市自然资源和规划局获悉,近年来,我市聚焦“规划融合、用途混合、空间复合”,在全国率先探索增加混合产业用地供给,建立不同产业用地类型灵活转换机制,打通存量低效用地用途转换路径,促进产业结构转型升级。截至2024年第三季度,已有19宗用地项目以混合产业用地方式供应,土地面积约39万平方米,建筑面积约124万平方米,有力促进了产业转型升级、低效用地盘活和土地综合开发利用。
[科技创新体制机制]
多元共治保护知识产权
前不久,中国外商投资企业协会副会长、品牌保护委员会主席专程来到厦门,向思明区人民检察院赠送品牌保护委员会“2022-2023年度知识产权保护十佳案例”牌匾,感谢该院在办理一起回收ABB工矿自动化产品翻新后销售案件过程中的积极作为。
在这起案件中有一个核心争议点——销售“二手翻新”工矿产品算不算侵权?怎么判断是合法翻新,还是违法侵权?为补强这份事关罪与非罪的关键证据,承办检察官多次走访相关机构与企业,邀请专业机械工程师现场拆解,并结合专家意见审查判断全案,最终确认所谓“二手翻新”工矿自动化产品为多种废旧零件和杂牌产品拼装而成,并不具备其宣称的原装正品的功能,实质上属于假冒行为。
这起侵权案件高效快处,得益于厦门多元共治的知识产权协同保护机制——此次其被列为科技创新体制机制方面的改革试点经验之一。2023年4月26日,厦门市检察院推动思明区检察院会同相关部门设立“知识产权协同保护中心”,探索机制改革创新,将检察履职“一元”辐射至与行政、侦查、审判、执行“多元”协同,形成“检察+行政+N”的工作格局。在协同保护工作机制加持下,厦门率先打破“区域、部门、层级”的限制,使知识产权认定职能分散、数据壁垒、标准不一以及协同不足等问题得到有效解决。据了解,该中心成立以来,厦门市相关单位建议行政机关移送涉罪案件数较中心成立前增长了4倍,成功办理福建省首例知识产权刑事附带民事案件、首例行政公益诉讼案。
我市另一个科技创新体制机制改革试点经验是推行工业产品“质量问题清零”标准和监管体系。它通过创新“监管+技术”,推动质量问题“清零”;创新“监管+服务”,构建“1+N”市场服务体系,建立质量安全监管和质量技术帮扶衔接联动机制。
同时,还发布了《工业产品质量技术帮扶与质量安全监管衔接联动工作规范》团体标准,率先以标准的方式推动质量技术帮扶与质量安全监管衔接联动工作可实操、可落地。
截至2024年第三季度,该团体标准已在厦门8个行业、300多家次企业试用,助力60多家企业生产成本有效降低、38家企业生产效率显著提高、100多家企业产品质量明显改进,各级通报工业产品生产领域抽查不合格产品批次数同比下降15%。
[高水平对外开放]
创新进出口货物“查验分流”
在厦门象屿综保区海关卡口,一批出口货物运达,系统迅速自动识别运输车辆车牌并放行,车辆顺利进入综保区仓库;海天码头外,一批进口货物抵港、通关、放闸后,很快被清点、装车、发运……如今这一幕幕展现出厦门口岸进出口通关的高效率。
这得益于我市的高水平对外开放改革试点经验——创新进出口货物“查验分流”模式。该模式推行进出口货物“智能云分流”,建立海关、机场货站、码头、厦门国际贸易“单一窗口”货物分流信息共享,实现免企业预约,码头根据分流信息,需查验的集装箱直接进入查验场,而无需查验的直接装船或提离。这一模式有效提升了厦门市进出口货物查验效率。海运方面,进口货物从卸船至到达查验场位时间平均压缩至30分钟以内,压缩比例超90%;出口货物减少装卸及运输作业次数50%、压缩作业时间近90%。空运方面,查验效率提升25%,实现企业无感查验。
我市另一个高水平对外开放改革试点经验是实施新能源车快速出海全链条集成服务。厦门海事局实施新能源车快速出海全链条集成服务,通过优化船舶查验管理流程、创新监管流程、完善海运标准等形式,保障船舶到港“零等待”作业、离港“零延时”验放,有效破解了滚装船运力不足等问题。据厦门海事局介绍,得益于这些举措,我市新能源汽车整车出口通关效率提高50%以上,单航次为相关新能源客车节约海上运输成本300多万元。截至2024年第三季度,厦门港新能源汽车出口突破11万辆。
同时,我市还以标准创新推动集装箱式锂电池储能系统出海,有效破解超重、超大型锂电池创新产品缺乏海运技术规范的问题,大幅减少相关物流成本,吸引一批龙头企业选择厦门港海运出口锂电池新产品。截至2024年9月,已保障61个航次、1553台储能集装箱由厦门港安全出运。锂电池成为厦门口岸出口金额最大的单一产品。
在助力高水平对外开放方面,我市还构建国际法务运营全链条服务新模式,包括建设“国际法务运营”平台,提供一体化全链条法务服务保障,实行“秘书处+基地管理”双重运营管理等模式。截至2024年第三季度,国际法务运营平台聚集了包括国际商事争端预防与解决组织全球首个代表处、“海上丝路仲裁中心”等115家服务机构,累计提供各类服务超过4470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