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一气难求”到供应足品质优 |
厦门人“生火做饭”燃料供应几十年来发生巨大变化 |
| ||
| ||
|
晨报记者 傅曦颖
俗话说,开门七件事,柴米油盐酱醋茶。曾经,“柴”在老百姓日常生活中摆在重要位置。劈柴、捡树枝、做煤球,烧火做饭时弥漫厨房的烟火气是许多人脑海深处的记忆。如今,厦门千家万户早已用上便捷、清洁的燃气,让人不禁感慨,短短几十年厦门人“生火做饭”燃料供应发生了巨大变化。
瓶装气用户
最高峰达近60万
1983年,为减少城市污染、改善市民生活条件,厦门市政府决定启动城镇燃气建设。1986年,东渡灌瓶站建成,成为全省第一座规范建设的液化石油气充装站点。
同时,为解决当时因交通不发达导致气源紧缺的问题,厦门市抓紧建设石湖山液化石油气储配站、码头卸气装置等厂站设施,通过船运方式有效保障全市气源供应,一度成为全省液化石油气的主要供应地。
从早期的“一气难求”、骑着自行车载着空瓶去站点换购瓶装气后回家自己安装,到后来一个电话工作人员就送气上门,帮忙安装,并进行安全检查……瓶装燃气很快就成为厦门老百姓日常生活的主要能源,最高峰时全市用户达近60万。
截至2023年底,全市共有瓶装燃气经营企业7家,储配站1座、灌装站6座、供应站103座,用户38.83万、占比33.93%,2万多家用气餐饮场所大部分使用的仍是瓶装燃气。
管道燃气用户
如今占比超六成
与瓶装燃气相比,管道燃气更方便、安全。厦门城市管道燃气经历了水煤气(管道人工煤气)、空混气、天然气等几个发展阶段。
1990年,石湖山煤制气厂建成,莲花新村居民率先用上管道人工煤气,厦门迈出管道燃气建设发展的第一步。1997年,蔡塘空混气源厂建成,管道中的人工煤气开始被置换为液化石油气和空气混合的空混气。2000年,石湖山煤制气厂改造投用后全部完成置换,解决了人工煤气成本较高、生产过程污染较严重、易造成煤气中毒等问题,并为后续置换更加经济、清洁、安全的天然气做好了准备。
2009年,厦门市建成连接福建沿海天然气主干管的集美门站、翔安门站,并通过同步建成的国内首条过海燃气管道将莆田秀屿港的海运进口印尼天然气输送到厦门岛内,我市成为省内首批老百姓用上管道天然气的城市。
2017年,厦门市建成连接国家西气东输三线工程的同安门站、海沧门站,接收途经新疆等8个省份陆运进口的中亚地区天然气,实现海陆双气源保障。
2019年,厦门市建成石湖山液化天然气应急气源站,能够在过海管道暂停运行的情况下保障岛内居民生活所需天然气供应。截至2023年年底,全市共有门站、应急气源站、调压站13座,市政燃气管道3000多公里,管道燃气用户75.61万、占比66.07%,年用气量约4.45亿立方米。
全市加气站
最多时曾有29座
除了作为居民日常生活燃料、工商业企业生产燃料,燃气还能用作汽车燃料,而且比燃油更便宜、环保。随着科技进步,加气车辆逐渐普及,为绿色出行提供了更多选择。
2007年,东渡液化石油气汽车加气站投用。2011年,湖滨中路首座天然气汽车加气站正式运营,厦门市的公交车、出租车很快都更换为油气混用甚至纯用气车辆。虽然全市加气站最多时有29座,但仍供不应求,出租车换班时段一度要排队加气。
然而,随着新能源汽车普及推广,从2018年起,厦门的用气车辆逐年减少,加气站也开始关停。截至目前,全市仅余2座加气站还在运营,保障我市剩余用气出租车的需求,后续将主要为使用液化天然气的重型卡车提供加气服务。
相关链接
厦门多措并举保障燃气安全
由于燃气易燃易爆,在生产、输送、使用过程中一旦泄漏,极易发生起火、爆炸事故,给人民群众生命财产造成损失。厦门市始终坚持“人民至上,生命至上”,建立完善“市区分级管理、部门齐抓共管、网格化全覆盖”的燃气安全监管体制,全力保障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和社会公共安全。特别是2015年以来,我市制定出台《厦门经济特区燃气安全监管若干规定》,设立由19个部门组成的燃气安全监管协调领导小组,成立市、区燃气管理机构,配备镇(街)燃气安全管理人员,持续加强每个环节、每个部位的安全监管。
厦门市还在全国、全省率先实施50kg钢瓶退出中小餐饮场所,钢瓶可追溯管理、实名制销售,免费更换金属软管、合格减压阀,取消自提、免费配送,瓶装燃气统一保险等多项举措,综合运用信用评价、信息化管理手段,创新解决百姓用气过程中遇到的痛点、难点、堵点问题。
2021年以来,国家连续部署全国性的燃气安全隐患排查整治工作,我市立即部署、逐条落实,持续开展全方位隐患排查整改,提前完成燃气厂站提标改造、老旧燃气管道更新、餐饮场所安装可燃气体泄漏报警器任务,抓紧推进管道燃气用户加装安全装置、餐饮场所和老旧小区“瓶改管”工作。截至2023年年底,全市燃气泄漏、起火、燃爆数量同比2018年下降63%,燃气安全水平明显提升。
如今,厦门燃气事业已迈向更加安全、便捷、绿色的新时代。厦门市将继续扎实推进燃气安全保障工作,让市民生活更有幸福感、获得感、安全感。
(晨报记者 傅曦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