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座万亿之城的“追新”之路 |
善于改革、长于创新,晨报记者为您还原“智造名城”常州的高质量发展密码 |
| ||
|
晨报记者 易福进
在厦门千里之外,有一座和厦门常住人口接近的城市——常州。
从理想汽车首家工厂创建,到新能源产业链即将奔赴万亿大关;从“无中生有”造出超级文旅IP“中华恐龙园”到一条乡村路蝶变成乡村振兴“金腰带”;从“中小城市学常州”到“苏南模式”再到江苏第五座GDP万亿之城……常州,这座善于改革、长于创新的长江三角洲中心区城市,一路成长为中国内地第25座跻身GDP万亿俱乐部的城市。
近日,“深化改革——常州高质量发展大调研”暨2024年全国主流媒体看常州采访调研活动走进常州。海西晨报社记者受常州市委宣传部、现代快报社邀请,与来自全国20多个省市的主流媒体负责人从产业发展到人才政策,深入调研在改革中掘进的常州,感受一代代、一群群常州人在城市发展中滚烫的革新热潮。
常州,常新。不断“追新”,是常州这座城市天生就有的禀赋以及高质量发展的密码。常州,这座新晋万亿之城的“追新”之路,为城市的高质量发展进行了探索,也提供了借鉴。
一辆汽车
成就万亿之城“新名片”
在常州,“理想汽车”是当地人引以为豪的谈资。走进理想汽车生产车间,高度智能化的生产流水线以及几分钟就生产出一辆理想汽车的场景,让大家大开眼界。
2016年8月,投资50亿元的理想汽车首家工厂在常州开工建设,2019年正式投产。今年10月14日,理想汽车第100万辆整车——理想L9在江苏省常州基地下线。短短58个月,理想汽车在常州一路发展壮大成为中国首个达成百万辆里程碑的新势力车企。
理想汽车之所以选择常州,显然与常州多年来在新能源产业方面的长久布局与超前的“追新”眼光有关。
在理想汽车等实力车企的带动下,2021年常州新能源整车产量11.2万辆,2022年34万辆、2023年67.8万辆,今年有望突破80万辆。
与理想几乎同时在常州创业的还有“万帮数字能源”。成立于2014年的“万帮数字能源”,主营电动汽车充电桩的研发制造与运营等,旗下的“星星充电”充电桩累计销量全球第一,也成为全球最大的能源供应商之一。
如今,常州的新能源产业形成“发储送用网”的生态闭环:“发电”领域,太阳能光伏产业规模位居全国前列,电池片及组件产能占全国10%;“储能”领域,动力电池产业链完整度达97%,居全国第一,全球动力电池装机量前十的龙头企业中,有4家在常州布局;“输送”领域,变压器产品市场占有率居国内第一。
正是这样的全产业链布局,让常州作为新能源之都的“硬”实力底气十足。
一件衣服
见证智造名城“新魅力”
常州华利达服装集团,仅从公司名字,并不为人所熟知。但作为优衣库的全球最佳供应商,这家集研发、生产、加工、销售为一体、员工达2万余人的企业集团,每天向优衣库源源不断提供大量服装。
这家自称“平凡”的企业,靠“追新”实现不平凡:如今,在华利达智能生产终端,平均每分钟下线一件羽绒服,从前端设计到亮相市场,最快仅需10天左右。
记者在服装生产车间看到,机器人在车间生产中被大规模应用,在相应的操作区域,工人们只需将布料放到工作台相应的位置,机器就会自动裁剪拼接。印花机器前,一个工人同时操作5台机器,照样游刃有余。
在朝着“智造”追新的过程中,华利达的产品从裁剪、缝制到检验全程都自动化完成,生产效率提高40%以上。
华利达之所以得以加速布局“智造”,与常州打造机器人产业高地等“智造名城”的布局不无关系。
在今年举办的第二十四届中国国际工业博览会上,一款名为“创TRON”的具身智能工业机器人惊艳亮相。这款由常州微亿智造倾力打造的智能体,成为首个获得国家级智库认证的具身智能工业机器人,明年将正式投入批量生产,有望开启一个全新的千亿级市场。
作为国内机器人产业的重要集聚地,常州凭借完备的产业链和工业基础,在机器人制造领域独树一帜。据统计,国内每四台工业机器人中,就有一台出自常州之手。
有了这些支撑,常州许多类似华利达这样的传统产业,插上了数字化“翅膀”,生产效率、竞争实力大为提升。
一组创新
感知产业“新动向”
除了新能源产业,前瞻布局、提前落子的合成生物产业,以及常州十大先进制造业集群之一的新材料产业,也让外界感知到了产业“新气象”。
常州与华大集团达成战略合作,成立华大工程生物学长荡湖研究所,立足重大生命科技和生物医药产业前沿,聚焦合成生物共性关键技术与装备的研制。
在长三角碳纤维及复合材料技术创新中心,各类碳纤维产品,小到球拍、复合弓、滑板、自行车、汽车配件,大到直升机、大桥拉索、高铁、航空航天器,这些新型复合材料在各行业与产品中的应用令人目不暇接。截至2023年底,常州新型碳材料先进制造业集群总产值超1300亿元。
如今,拥有2万余名科技人才的常州科教城迸发活力;龙城实验室、龙城科创学院和龙城金谷加速集聚技术、人才、资本,构筑技术创新生态;中科院物理所长三角研究中心、中汽研等研发和测试平台,联合181家单位组建新能源产教联合体,促进科技成果落地生“金”。
科技创新“关键变量”,正成为常州新质生产力“最大增量”。
采访手记
常州为何“常新”
和我一样,很多同行对常州并不太熟悉。这座底蕴深厚的国家级历史文化名城,是季子故里、齐梁故里,也是苏东坡笔下的“君子之邦”。治学求实证、求学重实用、发展重实业的精神底色,始终激励着常州人敢于率先、领先、争先。
新能源产业缘何偏爱常州,是此次调研中,很多同行追问的话题。
在全国乃至全球新能源汽车业绩最突出的“比亚迪”和“理想”,不约而同扎根常州;作为新能源汽车“心脏”,动力电池生产有32个主要环节,常州覆盖其中31个,产业链完整度高达97%,居全国首位;常州新能源汽车产业链企业有3400多家,基本形成新能源汽车生态圈……
不管是“点”上开花,还是全“链”提升,新能源产业之所以在常州遍地开花,更多得益于这座城市几十年努力打造而成的全国同类城市最齐全的工业门类。
从洋务运动的机器轰鸣声中走来,坚守实业、重视实业的努力一脉相承。
在城市最好的地段,常州精心打造了蓝湾国际人才公寓,让优秀人才在常州安心创业。而里面的住户,除了高知、高端人才,还有“高能”(优秀的蓝领工人)人才。这足以显示对制造业优秀工匠的重视。
“理想之地,幸福之家”,这是常州新梦想。其中的“理想”二字,可谓一语双关。这个口号,足以显示一座城对一家企业的重视。这样的努力,让常州常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