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和我的老师 |
思明教育庆祝第40个教师节征文活动⑩ |
编前语
为庆祝第40个教师节,思明区启动以“我和我的老师”为主题的征文活动。今日,本版选登来自厦门市曾厝垵幼儿园、厦门市演武小学的优秀作品,讲述作者与良师益友“并肩作战”的故事。
教师组
我与我的太阳
作者:厦门市曾厝垵幼儿园 林娇娇
我和她可能有一种特别的缘分,2015年底校招时初见于华东师大闵行校区的樱桃河畔,第二次偶遇在中北校区的丽娃河边,往后便是在人杰地灵的曾厝垵幼儿园见面的岁岁年年,因缘际会的巧妙便在于此。
如今,我已入职八年,她则刚刚退休。这八年,是我职业生涯起步的八年,也是她职业生涯倒计时的八年。光影交错间,每每感叹,何其有幸,有了这段交集。在这八年里,我在奔跑,她也不停歇,我们同频共振,奋力向前。她就是我亦师亦友亦母的“职业导航员”——施晓灵园长。
导师引领:
黎明破晓前的蓄力
一名全日制毕业的研究生,若放在中小学教师队伍本是稀疏平常的,但一放在幼儿园,似乎就有了若有似无的关于“大材小用”的质疑声和惋惜声,期待值也有所不同。而我也深知这学历所带来的关注度和压力。虽然我总淡然说着:“教师是一个对个人综合素质要求极高的行业,幼儿园教师更是如此。研究生想要成为一名优秀的幼儿园教师,需要付出更多的努力,毕竟读懂孩子并非易事,不能唯理论,需要不断实践,以提供支架引导他们在合适的维度里茁壮成长。”但我内心是时不时焦虑着的,因为刚到一线的我便发现了实践的不易,意料之外的事情接二连三出现,我不断叩问自己的内心:“为何带好一个班如此艰难?”
施园长似乎看出了我的不安,她为入职一个月便哑了嗓子的我送来了润喉片,轻拍着我的肩膀说:“学历是你的优势,不要当成负担。放轻松,轻装上阵,没人一开始就什么都会的。”从此之后,她的身影便时常出现。我执教时,她专心观摩,提出诸多中肯的建议,更亲自“上阵”示范演绎;我观察时,她同步陪伴,手把手指点迷津,领悟儿童视角;我反思时,她仔细琢磨,告知我整合的思想,需逐步学会融会贯通。
所谓良师,传道授业解惑,她便是如此,句句不提爱,但一举一动皆是爱。她以身作则,榜样示范在前,我的脚步愈加坚定,做好太阳在黎明破晓前蓄力。不久,我便从对幼儿园一日作息的懵懵懂懂到对各个环节的得心应手,从觉得事情繁琐无从下手到条理清晰颇有效率,从常规的过渡到紧抓每一次教育契机,一步步将“心中有目标,眼中有孩子,处处有教育”落到实处。
挚友并肩:
红日当空时的炙热
在能带好一个班的基础上,我也陆续承担起了园所的课题工作。身上的担子重了,我的内心又开始彷徨不安。我疑惑:为什么幼儿园也要如此重视课题?
我的小心思总瞒不过施园长的“法眼”,而她也总以她的睿智启发着我。我开始享受与她探讨课题的乐趣,在智慧碰撞中,我有了新的视野和思路。我们一起参加研讨会,一起接受培训,一起进行国家级课题和省级课题的答辩。此时的她,不仅是良师,更是益友,是并肩作战的“战友”。我们有争论的时候,她包容我的“尖锐”观点,我也逐渐懂得了折中的必要性;我们有困惑的时候,她鼓励我提出不太成熟的看法,在落实中逐步改进;我们也有怀疑自我的时候,她支持我不断突破内心的枷锁,大胆尝试。于是在一边研究和同步实践中,我追求飞鸟之眼,高瞻远瞩,明晰前进方向;兼备蚂蚁之眼,精心细微,力促保教结合;不忘蜻蜓之眼,聚焦中观,坚持儿童立场。一线老师做课题并非易事,但我争分夺秒,加班加点,乐在其中,力求通过课题研究解决教学教育难题。
那时的我,在课题工作和技能赛等各类比赛中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其实并不耀眼,她如一位挚友,一如既往相信我会发光发热。每一次比赛前都为我进行无微不至的指导,比赛中给我毫无保留的信任,比赛后与我进行全方位多角度的复盘。我越挫越勇,更有了知难而进、追求匠心的勇气。
慈母居后:
日落黄昏后的沉淀
在工作的第八年,我成为了园所的副园长,开始迈入管理岗位,一系列的挑战随之而来。
彼时在教育岗位上坚守近36年、在园长岗位默默耕耘了21年的她,更像是一位母亲,在背后默默注视着我,时不时给予我动力,披荆斩棘,勇往直前。
当我为了小事一筹莫展时,她以切身的经历告诉我如何以长远的眼光看问题;当我为了某个方法而犹豫不决时,她给我一些书目,让我静下心来回归书本去寻找答案;当我为了一些安排而焦头烂额时,她将“胆大心细”这一理念刻入我脑中;当我遇到难事想退缩时,她毫不犹豫为我“兜底”,使劲推我一把,向前进……犹记得她退休离开幼儿园的那天,细雨绵延。为她打着伞的我强忍眼泪:“真舍不得您。”她深叹一口气说:“我一直在。”
是啊,虽然她退休了,但她的精神一直在。退休的她告别了职业生涯的舞台,而我迈入管理岗位,犹如日落黄昏告别一线实践场域,但日落沉淀后会迎来新一轮的旭日东升。她的大爱之心真诚质朴,为培养“情系闽南、胸怀天下”的一代儿童而努力奋斗;她的教育情怀真挚热烈,如春风化雨,润物无声;她将管理智慧落实到幼儿园的一草一木、每一个孩子、每一位教师、每一名家长、每一个举措中,宁静致远,可亲可敬。这将会一直引领我前行。
教育之路漫长,多幸运,我有我的太阳,为我照亮前行的道路,而她也把我当做了太阳,支持我在黎明破晓前不断蓄力,理解我在红日当空时的炙热,提醒我在日落黄昏后进行沉淀。我将把这太阳所散发的光芒制成书签,那么,在阅历“人生之书”时,便总有光芒照耀,总有温暖入怀。
学生组
成文之道,吾师伴焉
作者:厦门市演武小学 姚云瀚 指导老师:陈伊琳
余幼学于斯堂,名曰陈师者,乃吾人生笔墨之灯塔,光耀四方,孜孜矻矻,育吾文采,经年六载,未曾间断。行将离别,既忆此事,发吾深省。
昔年,秋风飒飒,余初入庠序,见文师,其温雅之言若杏花微雨,润物无声。至三载,师授行文之法,常命文使提写。然予独钟于古典词章短小精悍之美,而不擅叙事之冗长篇章。但见文题,尝为胸无成竹,辄忧思不已,愁眉弗展。
彼日,师命文“我的植物朋友”,吾托下颌,神空洞,烂额而焦头然。师心细如发,课毕,牵余之手,伴吾踏至演武园之幽径,竹相映入眸。“千磨万击还坚韧,任尔东西南北风”,师轻吟,“既汝喜诗而不善文,何不借此竹之妙趣探寻而成文哉?”其目洞察,言语轻盈,恰如江水平流,由外境之物至内心之言。
是夜,灯火通明,余思维敏捷,文似流水,于笔尖淌至宣上,笔走龙蛇:“竹俯拾竞上,互相宣邈。”吾浮想后院之竹,其高耸直上,似仞岳摩天。其叶片苍翠,似青纱片片;其枝干之挺拔,却似不断之筋、不碎之骨……随,《竹,吾之友》之文落成,余得意洋洋。彼日,师评讲,高声诵出余之佳作。一文终了,掌声似雷,赞许之余,吾信心倍增,锐意进取,化昔日作文之苦为乐矣。
古语云:“种瓜得瓜”。未几,佳音频传——《竹,吾之友》刊登报媒,铅字熠熠,印内心之悦。师见文,目中溢豪。至此,余豁然开朗,痴于练笔。每至课后,繁纸纷飞,师常与余相伴,锤磨字句,剖析意蕴。自《春江花月夜》语及鹭岛之潮;由《东京梦华录》娓娓市井之民……拓余之眼界,扩余之洞察,其语似金玉,弥足珍贵。
数载已过,余之作频频见报:《假日捕鱼记》《秋》《厦门气味》《闽派文化入画来》《驳“南橘北枳”》……至此,作文之苦,渐化为乐。
闻师之诲,启智开悟;闻师之言,激文扬采。此生难忘师于演武园内为余之深造,以共博学之情,启明作文之路。余由衷敬仰,感激不尽。
情之所至,赋诗一首,感恩吾师:
陈诗用于探素材,春风化雨启思绪。
伊人未失诲生心,六载陪伴莫能忘。
琳为师长未独尊,排忧解疑指方向。
彳亍别离再回首,已将此情记心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