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5岁姑娘考上北京协和医学院 |
将师从徐兵河院士攻读肿瘤学博士学位 |
|
2024年07月30日·海西晨报·
第A04版
·
城市读本
 |
林佳琳展示北京协和医学院研究生录取通知书。记者 王世伟 摄 |
|
晨报记者 林爱玲
“我成功了,我被录取了!”手指轻抚着北京协和医学院研究生录取通知书上的烫金大字,25岁的前埔姑娘林佳琳难抑心中的激动。虽说早就知道自己被北京协和医学院录取的消息,但真正把录取通知书捧在手心时,林佳琳直言:“那种感觉很不一样。”
近日,北京协和医学院研究生录取通知书送到林佳琳家中。她将进入该校师从徐兵河院士攻读肿瘤学博士学位。从厦门前埔到北京协和医学院,十几年寒窗苦读,林佳琳脚步不停地向“成为一名好医生”的梦想迈进。
6岁就立志当医生
“我们4月份就知道女儿被北京协和医学院录取了,感觉就像做梦一样!一路走来,看到女儿的辛苦终于有了回报,非常感动!”林佳琳的妈妈、思明区莲前街道前埔社区党委副书记林惠敏兴奋地告诉记者。
林佳琳一家是地地道道的前埔人。在林惠敏眼中,林佳琳从小就非常懂事,热爱学习,很有主见。6岁的时候她就告诉外婆,长大后要当医生。
“那时候她刚上一年级,看到校医帮小朋友包扎伤口,回家就告诉我,以后她要当校医,帮助别人。”说起外孙女小时候的童言稚语,林佳琳的外婆忍俊不禁。
谁也没想到,林佳琳的医生梦竟然在校医室里萌芽。如今,她已经朝着这个梦想飞得更高更远。
家人的支持是坚强后盾
学习从来不是一件容易的事。2016年9月,林佳琳以优异的高考成绩被海南医科大学临床医学(急诊方向)录取。2021年9月,她被厦门大学医学院录取。医学生课业压力大,在厦门大学攻读硕士学位的3年里,林佳琳承受着沉重的压力,她也加倍努力。
“从病床旁到实验台前,每天16个多小时的学习,如同与时间赛跑。我白昼诊疗、夜晚科研,生活在‘起床—收病人—写病历—做科研—睡觉—起床’的无尽循环中。”回顾起那段经历,林佳琳写下了这段文字。“我本以为自己支撑不久,却在不知不觉中挺过了3年。”林佳琳笑着说。
林佳琳告诉记者,她很早就决定读博。在攻读硕士学位的最后一年,她仿佛打了鸡血。从去年9月起,她本就忙碌的生活里多了一项内容——为考博做准备。去年11月起,她开始穿梭在全国各大高校参加考试和面试,在此期间还参加了北京某医院的入职培训。今年1月到4月,她的生活更是被临床诊疗、科研试验、毕业论文、博士考核、英语统考、规培技能考和规培理论考填得满满当当。在这大半年中,单是厦门与北京之间她就往返了12趟。
“过程很累,除了身体上的劳累,心理压力更是让我一直处于紧绷状态,家人的支持是我坚持下去的坚强后盾。”林佳琳说,幸运的是,她的所有努力都没有白费,北京协和医学院的录取通知书是“这段旅程”最美的收官。
希望能成为医生救死扶伤
不单学业上取得累累硕果,生活中林佳琳也从不放弃任何一个锻炼自己的机会。2021年她被福建省妇女联合会特聘为福建省“八闽巾帼红”宣讲员。2022年思明区“先进宣讲员”、2023年厦门市“最美家庭”及思明区“最美志愿者”、2024年厦门大学“优秀毕业生”……一份份荣誉证书几乎可以把她的床铺满。
“我享受努力追梦、自我成长的过程。”关于未来,林佳琳表示:“我将开启读博之路,精进学术,希望自己将来能成为一名优秀的医生,救死扶伤,敬佑生命。”
25岁姑娘考上北京协和医学院
将师从徐兵河院士攻读肿瘤学博士学位
 |
林佳琳展示北京协和医学院研究生录取通知书。记者 王世伟 摄 |
|
晨报记者 林爱玲
“我成功了,我被录取了!”手指轻抚着北京协和医学院研究生录取通知书上的烫金大字,25岁的前埔姑娘林佳琳难抑心中的激动。虽说早就知道自己被北京协和医学院录取的消息,但真正把录取通知书捧在手心时,林佳琳直言:“那种感觉很不一样。”
近日,北京协和医学院研究生录取通知书送到林佳琳家中。她将进入该校师从徐兵河院士攻读肿瘤学博士学位。从厦门前埔到北京协和医学院,十几年寒窗苦读,林佳琳脚步不停地向“成为一名好医生”的梦想迈进。
6岁就立志当医生
“我们4月份就知道女儿被北京协和医学院录取了,感觉就像做梦一样!一路走来,看到女儿的辛苦终于有了回报,非常感动!”林佳琳的妈妈、思明区莲前街道前埔社区党委副书记林惠敏兴奋地告诉记者。
林佳琳一家是地地道道的前埔人。在林惠敏眼中,林佳琳从小就非常懂事,热爱学习,很有主见。6岁的时候她就告诉外婆,长大后要当医生。
“那时候她刚上一年级,看到校医帮小朋友包扎伤口,回家就告诉我,以后她要当校医,帮助别人。”说起外孙女小时候的童言稚语,林佳琳的外婆忍俊不禁。
谁也没想到,林佳琳的医生梦竟然在校医室里萌芽。如今,她已经朝着这个梦想飞得更高更远。
家人的支持是坚强后盾
学习从来不是一件容易的事。2016年9月,林佳琳以优异的高考成绩被海南医科大学临床医学(急诊方向)录取。2021年9月,她被厦门大学医学院录取。医学生课业压力大,在厦门大学攻读硕士学位的3年里,林佳琳承受着沉重的压力,她也加倍努力。
“从病床旁到实验台前,每天16个多小时的学习,如同与时间赛跑。我白昼诊疗、夜晚科研,生活在‘起床—收病人—写病历—做科研—睡觉—起床’的无尽循环中。”回顾起那段经历,林佳琳写下了这段文字。“我本以为自己支撑不久,却在不知不觉中挺过了3年。”林佳琳笑着说。
林佳琳告诉记者,她很早就决定读博。在攻读硕士学位的最后一年,她仿佛打了鸡血。从去年9月起,她本就忙碌的生活里多了一项内容——为考博做准备。去年11月起,她开始穿梭在全国各大高校参加考试和面试,在此期间还参加了北京某医院的入职培训。今年1月到4月,她的生活更是被临床诊疗、科研试验、毕业论文、博士考核、英语统考、规培技能考和规培理论考填得满满当当。在这大半年中,单是厦门与北京之间她就往返了12趟。
“过程很累,除了身体上的劳累,心理压力更是让我一直处于紧绷状态,家人的支持是我坚持下去的坚强后盾。”林佳琳说,幸运的是,她的所有努力都没有白费,北京协和医学院的录取通知书是“这段旅程”最美的收官。
希望能成为医生救死扶伤
不单学业上取得累累硕果,生活中林佳琳也从不放弃任何一个锻炼自己的机会。2021年她被福建省妇女联合会特聘为福建省“八闽巾帼红”宣讲员。2022年思明区“先进宣讲员”、2023年厦门市“最美家庭”及思明区“最美志愿者”、2024年厦门大学“优秀毕业生”……一份份荣誉证书几乎可以把她的床铺满。
“我享受努力追梦、自我成长的过程。”关于未来,林佳琳表示:“我将开启读博之路,精进学术,希望自己将来能成为一名优秀的医生,救死扶伤,敬佑生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