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换心人”相聚分享“心”故事 |
厦门大学附属心血管病医院常态化开展心脏移植,提供“全周期”心脏保障 |
|
2024年07月12日·海西晨报·
第A07版
·
健康新闻
 |
厦心终身荣誉教授廖崇先在活动上致辞。通讯员供图 |
|
晨报记者 黄伊娜 通讯员 刘云芳
“我们要用心呵护这颗宝贵的心脏,珍惜来之不易的幸福……”昨日,在厦门大学附属心血管病医院(简称“厦心”)举行的“心路感恩 自护启航”第三届心友会活动现场,心脏移植患者张先生深情分享着亲身经历,表达对器官捐献者和厦心医护人员的感恩之情。
据了解,心血管疾病已成为危害我国居民健康的头号杀手,而不同类型的心血管疾病发展到终末期,均会出现心功能衰竭(心衰)。心脏移植和人工心脏植入是挽救终末期心衰患者的最后希望。作为国家卫健委、福建省政府共建国家心血管病区域医疗中心,国家心血管疾病临床医学研究中心分中心,厦心是目前闽西南唯一一家常态化开展心脏移植和人工心脏植入手术的医院,近三年来成功开展了24例心脏移植和2例人工心脏植入手术,并为患者提供“全周期”心脏保障。
搭建平台分享“心”故事
厦心自成立“心脏移植患者心友会”以来,每年都会举办心友会活动。在昨天的活动现场,患者互相交流着心脏移植后的新生活,厦心专家则以知识竞赛的形式进行健康宣教,指导大家如何科学运动、更好促进心功能恢复,并完善术后随访和心理干预。医院还给患者免费赠送了体检套餐。“我们的目的是搭建医护与患者、患者与患者之间的交流平台,帮患者重树信心,不断提升生活质量,更好地回归家庭、重返社会。”厦心副院长吴锡阶说。
去年底接受心脏移植手术的张先生,和现场病友们分享了自己的经历。他来自龙岩,2015年的一天深夜突发心梗,虽然最终抢救成功,但由于前期治疗时间拖延得较长,还是留下了严重的后遗症——心脏室壁瘤,严重影响心脏功能。几年后,又因感染了新冠病毒,导致心脏功能不断下降,他出现了严重心衰。辗转了多地求医后,他最终来到了厦心。经厦心团队完善检查及评估,心脏移植是他最后的出路。幸运的是,去年11月,他等来了合适的供体,吴锡阶带领心外科团队为其进行了心脏移植。术后,经过医护团队精心照料和康复训练,他闯过重重难关,从“抬手的力气都没有”的状态,到后来可以自己行走,生活质量大大改善,于今年2月顺利出院。
3年26名患者迎来“心”生
前两周刚出院的戴女士也来到了活动现场,看上去状态不错。她今年35岁,和张先生不同,她胸腔内跳动的,是一颗高尔夫球大小的人工心脏。
3年多前,戴女士在怀孕时查出扩张型心肌病,分娩后症状越发严重。2023年她又查出了房颤,虽进行了射频消融手术,但病情仍在恶化,甚至无法平躺着呼吸,夜里只能坐着睡觉,双下肢浮肿严重。转诊到厦心后,经全面检查,医生发现她已处于终末期心衰阶段,心脏移植是救命稻草。但检测评估结果显示,她在心脏移植后发生排斥反应的风险很高,于是厦心团队决定为其进行人工心脏植入。为减少心脏停跳对心肌的损伤,吴锡阶带领心外科团队,与麻醉、体外循环及重症医学科等多学科合作,在心脏不停跳的情况下,为戴女士进行了全磁悬浮人工心脏植入手术,相当于为戴女士装上了新的“人体发动机”。
吴锡阶介绍,我国目前每年心脏移植总量为900余例,患者3年生存率大于90%,10年生存率约为60%—70%,换心后可像正常人一样生活。因整体搬迁,2021年厦心重新取得心脏移植资质,2022年又开展了人工心脏植入技术,建立起了包括药物治疗、器械辅助支持、人工心肺(ECMO)技术及心脏移植等在内的系统治疗链,能为患者提供“全周期”心脏保障。目前厦心已开展了24例心脏移植和2例人工心脏植入手术,手术成功率在95%以上,一年存活率达到91.6%。
“换心人”相聚分享“心”故事
厦门大学附属心血管病医院常态化开展心脏移植,提供“全周期”心脏保障
 |
厦心终身荣誉教授廖崇先在活动上致辞。通讯员供图 |
|
晨报记者 黄伊娜 通讯员 刘云芳
“我们要用心呵护这颗宝贵的心脏,珍惜来之不易的幸福……”昨日,在厦门大学附属心血管病医院(简称“厦心”)举行的“心路感恩 自护启航”第三届心友会活动现场,心脏移植患者张先生深情分享着亲身经历,表达对器官捐献者和厦心医护人员的感恩之情。
据了解,心血管疾病已成为危害我国居民健康的头号杀手,而不同类型的心血管疾病发展到终末期,均会出现心功能衰竭(心衰)。心脏移植和人工心脏植入是挽救终末期心衰患者的最后希望。作为国家卫健委、福建省政府共建国家心血管病区域医疗中心,国家心血管疾病临床医学研究中心分中心,厦心是目前闽西南唯一一家常态化开展心脏移植和人工心脏植入手术的医院,近三年来成功开展了24例心脏移植和2例人工心脏植入手术,并为患者提供“全周期”心脏保障。
搭建平台分享“心”故事
厦心自成立“心脏移植患者心友会”以来,每年都会举办心友会活动。在昨天的活动现场,患者互相交流着心脏移植后的新生活,厦心专家则以知识竞赛的形式进行健康宣教,指导大家如何科学运动、更好促进心功能恢复,并完善术后随访和心理干预。医院还给患者免费赠送了体检套餐。“我们的目的是搭建医护与患者、患者与患者之间的交流平台,帮患者重树信心,不断提升生活质量,更好地回归家庭、重返社会。”厦心副院长吴锡阶说。
去年底接受心脏移植手术的张先生,和现场病友们分享了自己的经历。他来自龙岩,2015年的一天深夜突发心梗,虽然最终抢救成功,但由于前期治疗时间拖延得较长,还是留下了严重的后遗症——心脏室壁瘤,严重影响心脏功能。几年后,又因感染了新冠病毒,导致心脏功能不断下降,他出现了严重心衰。辗转了多地求医后,他最终来到了厦心。经厦心团队完善检查及评估,心脏移植是他最后的出路。幸运的是,去年11月,他等来了合适的供体,吴锡阶带领心外科团队为其进行了心脏移植。术后,经过医护团队精心照料和康复训练,他闯过重重难关,从“抬手的力气都没有”的状态,到后来可以自己行走,生活质量大大改善,于今年2月顺利出院。
3年26名患者迎来“心”生
前两周刚出院的戴女士也来到了活动现场,看上去状态不错。她今年35岁,和张先生不同,她胸腔内跳动的,是一颗高尔夫球大小的人工心脏。
3年多前,戴女士在怀孕时查出扩张型心肌病,分娩后症状越发严重。2023年她又查出了房颤,虽进行了射频消融手术,但病情仍在恶化,甚至无法平躺着呼吸,夜里只能坐着睡觉,双下肢浮肿严重。转诊到厦心后,经全面检查,医生发现她已处于终末期心衰阶段,心脏移植是救命稻草。但检测评估结果显示,她在心脏移植后发生排斥反应的风险很高,于是厦心团队决定为其进行人工心脏植入。为减少心脏停跳对心肌的损伤,吴锡阶带领心外科团队,与麻醉、体外循环及重症医学科等多学科合作,在心脏不停跳的情况下,为戴女士进行了全磁悬浮人工心脏植入手术,相当于为戴女士装上了新的“人体发动机”。
吴锡阶介绍,我国目前每年心脏移植总量为900余例,患者3年生存率大于90%,10年生存率约为60%—70%,换心后可像正常人一样生活。因整体搬迁,2021年厦心重新取得心脏移植资质,2022年又开展了人工心脏植入技术,建立起了包括药物治疗、器械辅助支持、人工心肺(ECMO)技术及心脏移植等在内的系统治疗链,能为患者提供“全周期”心脏保障。目前厦心已开展了24例心脏移植和2例人工心脏植入手术,手术成功率在95%以上,一年存活率达到91.6%。